牡丹亭·怅眺台上訴古今
在廣州城的一處,有一座越王台,它靜靜矗立,見證着歲月的變遷。台邊榕樹繁茂,枝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低語着古老的故事。這一天,陽光灑在越王台上,一位身着樸素衣衫,卻難掩氣質不凡的年輕人,正站在台上,極目遠眺。他就是韓子才,身為唐朝大文豪韓愈的後人,如今卻隻是個靠着昌黎祠香火供奉的秀才,寄居在越王台畔。
“家世大唐年,寄籍潮陽縣。越王台上海連天,可是鵬程便 ?”韓子才輕聲吟誦,聲音裡帶着幾分對未來的迷茫和對祖上輝煌的追思。“榕樹梢頭訪古台,下看甲子海門開。越王歌舞今何在?時有鹧鸪飛去來 。”他望着遠處海天相接的地方,思緒飄回到了久遠的過去。
想當年,他的先祖韓愈,因為上了那篇著名的《破佛骨表》,觸怒龍顔,被貶到潮州。路途艱辛,剛出京城就遭遇藍關大雪,馬都無法前行。韓愈心中煩悶,覺得這一遭開頭就如此不順。正在愁苦之際,他的侄兒韓湘子,這位下八洞神仙,衣衫褴褛地出現在他面前。韓愈心裡越發不痛快,呵融凍筆,在藍關草驿上題了一首詩,詩的末二句“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分明是在感歎自己的命運,還帶着一絲對韓湘子的嗔怪。韓湘子看到詩後,隻是長笑一聲,便騰空而去。後來,韓愈真的在潮州瘴氣中去世,舉目無親。好在韓湘子在雲端瞧見,想起之前的詩,按下雲頭,收了他的骨殖。回到韓愈的衙中,隻見他的原配夫人孤苦伶仃地守在那裡,兩人四目相對,韓湘子心中竟湧起一絲凡人的情感,就在那時,留下了一支血脈,在水潮繁衍,韓子才便是這一脈的嫡派子孫。因為戰亂,他流落到廣城,官府念他是先賢之後,封他為昌黎祠香火秀才,讓他在這越王台旁安身。雖說日子清苦,可韓子才總覺得自己身上帶着些仙風道骨,是先祖的福澤庇佑。
正想着,韓子才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朝着越王台走來。來者步伐輕快,面容俊朗,正是柳夢梅。“呀,早一位朋友上來。誰也 ?”韓子才心中疑惑,臉上卻帶着笑意,準備迎接這位訪客。
“經史腹便便,晝夢人還倦。欲尋高聳看雲煙,海色光平面 。”柳夢梅一邊走,一邊輕聲念叨着。他最近總是覺得煩悶,想要找個高處,看看這世間的雲煙,排解心中的憂愁。登上越王台,看到韓子才,他臉上露出驚喜的神色:“原來是韓兄,甚風兒吹的老兄來此?”
韓子才笑着迎上去:“柳春卿,你怎麼有空到這兒來了?”
柳夢梅歎了口氣:“偶爾孤遊,便上了此台。”
韓子才環顧四周,說道:“這台上風光盡可矣 。”
柳夢梅卻皺了皺眉:“則無奈登臨不快哉 。”
韓子才有些好奇:“小弟在此覺得頗為受用,兄台為何如此說?”
柳夢梅若有所思地說:“小弟想起來,到是不讀書的人受用。”
“誰?”韓子才追問道。
“趙佗王便是。”柳夢梅肯定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