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夫,你說得真有道理。”李大牛忍不住感歎道,“我以前就總想着,這地裡種出來的糧食,怎麼就越來越不值錢了呢?原來是因為國家要發展經濟,讓大家都能吃飽飯,糧食才會越來越多。”
大姐夫點了點頭,笑着說:“大牛,你可别小看這糧食問題。過去我們窮,就是因為吃不飽飯,哪有力氣去搞别的事情?現在不一樣了,國家政策變了,鼓勵大家發展經濟,隻要能吃飽飯,大家就會有更多的心思去幹别的。這不,你看我們村,這幾年不也慢慢好起來了嘛。”
張翠翠坐在一旁,聽得入神。她以前總是忙于家務和孩子,很少去想這些大事。今天聽大姐夫這麼一說,才發現原來這些政策和生活息息相關。她忍不住問道:“大姐夫,那你說,以後我們該怎麼辦呢?是不是也要讓孩子多學點本事,别像我們一樣,一輩子都在地裡刨食?”
大姐夫笑了笑,看向自己的孩子們,眼中滿是欣慰。
他說道:“翠翠,你說得沒錯。現在的孩子,不能再像我們當年那樣,隻靠種地過日子了。我讓我的幾個孩子要麼讀書,要麼學手藝,就是這個道理。就算是學習不好,也得學一門本事,老話都說了,靠嘴不如靠手。這以後,地分給個人,就看個人能不能在種好地的時候,還能搞經濟。”
張翠翠心想,可不是,上輩子大姐夫家的老大開了油坊,生意還不錯,不僅解決了生計,還能帶動村裡的一些人就業,在村裡威信也不錯,就是因為超生了二胎,不能入黨,也不能幹正式工。
老二當了老師,教書育人,這是為國家培養人才,家裡隻生了一個,後來去了法國學習。
老三開超市,還在村裡當幹部,也算是為村裡做點貢獻。
老四是個女孩,讀了大學後也當了老師,四個孩子生活都挺好。
李大牛聽得心潮澎湃,想着夢裡看到的,他看着自己的兩個孩子,心裡暗自發誓,一定要讓他們也好好讀書,将來有個好出路。
他問道,“大姐夫,那你說,我們家孩子以後該學點啥呢?”
大姐夫想了想,說道,“大牛,你們家這兩個孩子還小,肯定得讀書,能讀到什麼時候就讀到什麼時候,以後念書的越來越多,莊戶地裡沒什麼出息。”
李大牛點了點頭,心裡有了主意。
他看向張翠翠,發現她也是一臉認真。
翠翠說道:“大姐夫,你說得對。我們不能再讓孩子像我們一樣,一輩子都在地裡刨食。我要好好支持大牛。”
李大牛和張翠翠都知道,這幾十年,農村種地确實沒什麼出息。幾十年後,他們五六十歲的時候,種地又掙錢了,不過那時候是現代化農業,種的稀有經濟作物,要麼是藍莓這種水果,要麼是機械化,和他們這輩農民基本沒什麼關系。
想到這裡,李大牛就說,“大姐夫,我知道了,讓孩子讀書,我好好掙錢。地嘛,我回去看看村裡誰想包,能把公糧交了剩下點麥子就行。現在麥子打的也不多,還真是麻煩。”
張翠翠也說,“大姐,姐夫,大秋很可能明年結婚,孩子奶奶得去看孩子,這一去就得幾年,怎麼也得孩子上幼兒園才回來,大牛現在身體也不好,光靠他一個人種地,還真不行。”
大姐夫笑了笑,說道:“你們有這樣的想法就好。現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隻要我們抓住機會,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就在這時,大姐夫的大兒子過來,“小姨姨夫,爸,這是村裡新到的報紙,”手裡拿着一張報紙,興奮地說道,“爸,你看,報紙上說,國家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鼓勵農民搞多種經營呢!”
大姐夫接過報紙,仔細看了看,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對李大牛說道,“看到了吧,這就是機會。以後我們不能再局限于種地了,要多動動腦子,看看還能幹點啥。”
李大牛和張翠翠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期待。
這時候大姐家大兒媳婦也領着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小姨,姨夫,哎喲,這是我小表弟?”又對自己兒子說,“大樂,快來看你姨奶奶家的小表叔,這還真是人小輩大呢。”
張翠翠也笑,“來了,大外甥,這孩子會走了吧?有個小表叔,還有個小表姑呢。瑛子,路上你不是問小外甥嗎?這是你大姨家大表哥、大表嫂,還有你小外甥。”
張翠翠抱起瑛子,給她介紹人,瑛子喊了人,還是有些好奇,“媽媽,你不是說,嗯,見到和你長的差不多的人叫大娘嬸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