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員同志就笑,“大牛同志,隻要技術過關,這竈就好用,不過你擔心沒人會,那我也可以指點指點,放心,我們來之前都培訓過這個東西,也指導好幾家人用上了這個省柴竈。但是呢,這個培訓才是我們的主要任務,每個鎮上是七天,總共兩輪,這樣,還有一天時間是用來趕路的,能指導你們壘竈隻有半天。”
“啊?時間這麼緊?”李大牛很擔心,半天能指導出來什麼?再老道的師傅也學不會吧?
技術員同志就說,“所以,大牛同志,最合适的方法就是你們到已經有省柴竈的地方去學習,這樣更保險不是嗎?”
是,那樣更保險,可李大牛還是想讓技術員指導。
“哎,大牛,你二叔不就是泥瓦匠嗎?你沒跟着學嗎?”這是李家村的人,知道李二叔是泥瓦匠。
“哎,話可不能這麼說,泥瓦匠和壘炕不是一回事兒,那炕一般人可弄不了,得弄煙道。”
這是另外一個人。
那兩個人在那吵架,讓李大牛不知道該聽誰的。
算了,反正有這圖紙是好事兒。
等培訓完,李大牛拿着圖紙回家,要是省柴竈真好用,那真是一件大事兒。
李大牛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激動的心情,然後興緻勃勃地說道:“今天我拿到一張省柴竈的設計圖紙!隻要按照這上面的方法把省柴竈建好,以後咱村裡大夥兒燒飯都不用再發愁啦,而且那些廢棄的稭稈也能直接還到田裡去當肥料用!”說完,他得意洋洋地揚了揚手中的圖紙。
然而,聽完李大牛的話後,張翠翠卻沒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樣歡呼雀躍。隻見她眉頭微皺,面露難色道:“大牛啊,這省柴竈聽起來确實挺不錯的,但咱們村從來沒有人建過這種東西呀。就算有圖紙,恐怕也沒幾個人能看懂吧?還有就是,建竈需要用到不少材料呢,這些材料又該上哪兒去找呢?”一旁的李老娘也附和着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兒媳的擔憂。
李大牛撓了撓頭,說:“翠翠,這事兒我想過了。咱們村雖然沒有會建省柴竈的人,但鎮上技術員說了,可以派技術員來村裡指導。至于材料,耐火泥磚、黏土磚這些,咱們村附近的磚瓦廠就能做。鋼制爐箅和耐火塗層粉,可以去供銷社買。”
李老娘聽了,點點頭:“大牛,這事兒要是能成,咱們村的日子就好過了。不過,你得先跟村裡人商量商量,看看大家願不願意。”
李大牛點點頭:“娘,您說得對。我這就去找五爺爺,他是書記,跟他說說這事兒。”
第二天一早,李大牛就去找了五爺爺。
五爺爺聽了李大牛的想法,皺着眉頭說:“大牛,這省柴竈聽起來是不錯,可咱們村沒人會建啊。再說了,建竈的材料去哪兒找呢?”
李大牛趕緊解釋:“五爺爺,鎮上技術員說了,可以派技術員來村裡指導。至于材料,耐火泥磚、黏土磚這些,咱們村附近的磚瓦廠就能做。鋼制爐箅和耐火塗層粉,可以去供銷社買。”
五爺爺聽了,點點頭:“大牛,這事兒要是能成,咱們村的日子就好過了。不過,你得先跟村裡人商量商量,看看大家願不願意。”
李大牛點點頭:“五爺爺,您說得對。我這就去召集村裡人,跟大家說說這事兒。”
當天晚上,李大牛在村頭的打谷場上召集了全村人。他站在一塊大石頭上,大聲說:“各位叔伯兄弟,我今天去鎮上培訓,學到了一個好東西——省柴竈!這省柴竈能省一半的柴火,剩下的稭稈就可以還田了。咱們村的黃土地如果能改良好,産量肯定會提高不少!”
村裡人聽了,議論紛紛。
有人問,“大牛,這省柴竈咋建呢?咱們村沒人會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