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祿位主體是華國,其後一般都是“國際永固,繁榮昌盛;人民康樂,世界和平”,不同地方供奉文字會略有不同。
國運祿位在古代就已經存在了,當時的朝廷也會對供奉的寺廟或道觀不定時捐贈香火錢用于修繕國運祿位。
本來這項傳統一直延續,可是從清末開始動亂不斷,後來又戰争爆發,不少寺廟道觀在此期間遭難,僧人道衆死傷頗多。
直到建國之後,全國百廢待興,寺廟和道觀同樣如此。
幾家大觀的觀主相約,商定成立道教協會,将全國諸多道衆整合。一方面互幫互助修繕道觀、完善道教傳承,另一方面也集道教一點力量,為國家複興盡一點綿薄之力。
可是要成立道教協會,首先要将全國的道觀都聯系起來,否則道教協會就隻是一個空殼,沒有任何意義,更别談助力國家複興了。
于是幾位道長決定先想辦法聯系統計全國的道觀。
不過事情并不像起初幾位道長預想的順利,這第一步,就花了29年。
建國後剛剛将通信常态化,但是這是極其重要的大事,幾位天師不可能寄希望于不知道能否送達的信件,都偏向于分方向去一座道觀一座道觀的跑。
而那時交通遠比現在落後得多,幾人本來計劃5年把所有道觀跑完,可是世事哪能如意?
建國初期,全國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自己都處于剛吃飽的程度,哪有多少多餘的閑錢為道觀添香火錢,幾位道長出行的經費就成了問題。
就算花了更多時間攢夠了出行的路費,也因為他們手上的資料是民國時期留下的殘本,經常遇到地名變了或是地址不詳的情況,他們到了記錄在案的地方往往需要盤旋打聽很久,才能找到道觀。
經費和尋找時間就這麼呈指數攀升,然而找到的道觀也隻是一個開始。
道觀是否被損毀?如果損毀了還有沒有再修繕重建的必要?還有沒有道友在守着道觀?已經離開的道友又是否願意回來?等等問題都需要他們到了當地才能知道和處理。
預計半年盤點完一個省的道觀,結果位道長一聯系,發現1年大家甚至都沒有完成一個地區的盤點。
本來幾位道長還互相安慰這是細水長流的工作,着急不得,慢點就慢點吧,沒想到緊接着又是那段特殊時期。
在那段時期裡,“四舊”和“四害”一樣,人人得以誅之而後快。
對于道觀和寺廟這種疊加了“封建迷信”的buff,更是需要堅決“破除”的。
這樣的情況下,沒人敢頂風渠寺廟和道觀參拜。僧人和道衆為了自保,也隻能關閉山門,幾乎與世隔絕,希望能降低一些存在感。
斷絕了香火,他們隻能靠種菜自給自足,本就清苦的日子更加難捱,不少人受不了都選擇了還俗。
若隻是閉門不出、日子清苦些,倒還能熬過去,不過“破四舊”的風暴還是吹到了道觀和寺廟。
在始料未及的狂風暴雨中,甚至創下一個城市就有600多座道觀、寺廟被損毀的紀錄,有的甚至遭受的是滅頂之災。
不過再瘋狂年代也有清醒的人。
其中一位道長的道觀剛好在大城市,并且已經有600多年的曆史,建國初期還被領導人親自光顧過。
于是在那群紅色衛士即将沖破山門之時,當地頂尖學府的學生及時出現,向對方提出“這是文物,你們不能打砸!我們要辯論!”的要求。
在當時,“大辯論”是鬥争的一種時尚形式,那群紅色衛士根本無法拒絕,而學生們也不負衆望,據理力争,赢得辯論,并引起當地政府重視,最終保下了道觀。
這次辯論更是“一戰成名”,在全國掀起了一股保護文物的小高潮,這才讓各地道觀、寺廟等免受更嚴重的打擊。
經此一事,幾位道長擔心那份殘卷的安全,也不敢繼續聯絡道觀,但也不願放棄。
幾位道長把那份殘卷和辛苦走訪得來的資料,找了一座空墓,藏進了墓中。
然後定下一個掃墓的日子,每年約定至少來此面見一次,互通有無,再順便看看墓中東西是否安好,互相鼓勵着,繼續堅持。
不過幾位道長年齡都不小了,十年間的見面,熟人越來越少,卻慢慢加進來一些新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