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天時間,家沒了,這是種什麼樣的體驗?現在,大概也隻有宋家人才能回答上這個問題了。
盡管心裡恨到吐血,盡管很想找收下這套房子的張書記算賬,可楊翠華和宋承志到底還保留了幾分理智。
房子已經沒了,工作就更要緊了,找領導鬧一場,能把房子要回來,那自然是不幸中的萬幸,可如果要不回來呢?
到時候,得罪了領導,提工資無望不說,之後想分房,領導給你添點兒堵,那還不是輕輕松松的事情。
所以,權衡利弊過後,宋家人選擇咽下這口氣,以最快的速度找街道辦租了房,趕在廠裡來收房之前,搬離了家屬院。
往後每個月都得交房租,可宋承志和楊翠華的工資是固定的,家裡孩子又多,總得為着以後的事情做打算,那就隻能想辦法省錢了。
宋家人新的落腳點在大雜院兒裡,因為房租便宜,為了省錢,楊翠華隻租了兩間房,他們兩口子一間,剩下那間,中間拉上簾子,男娃女娃分開住就行。
住得不如以前寬敞也就算了,夥食水平也下降了,對此,宋家人自然是各有各的不滿。
以往有梁萬這個外人在,全家人卯足了勁兒對付外人,倒是顯得心格外齊。
可現在,沒了外部矛盾,又得面臨窘迫的現實,這些不滿,可不就隻能沖着自家人來了嗎?
當然,除了好事者,宋家人搬走以後過得怎麼樣,其實也沒幾個人會關心。
相較而言,紡織廠的人更在乎的,還是騰出來的那套房子。
這套房子會分給誰?按什麼樣的标準分?什麼時候分?
有這些問題在,梁萬算是在這件事情中完美隐身了。
即使有聊家常時提到他的,也大多是感慨,孩子多,那就更得一碗水端平了,要不然,誰知道家裡的小兔崽子哪天會不會有樣學樣。
梁萬并不知道,現在宋家人飯後必做的一項娛樂活動就是痛罵他,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搞封建迷信。
當然,這其實也不難猜,畢竟,距離商品房出現,還得等個幾十年呢,宋家這回的損失太大了,能心平氣和地放過罪魁禍首才怪呢。
當宋家内部逐漸出現矛盾分裂時,梁萬在做什麼呢?
——他準備下鄉了!别誤會,此“下鄉”非彼“下鄉”,他是要去鄉下淘換東西的。
“劉東,這兒呢!”
巷子口,梁萬一眼就看見了正左顧右盼的劉東,忙向他招手道。
學校已經放假了,作為家裡的閑人,劉東被安排了任務——回老家淘換點兒東西。
還有不到一個禮拜就過年了,越到年跟前,百貨大樓和供銷社的東西就越是搶手。
這些天,梁萬握着家裡的錢和票,陸陸續續買回來不少東西。
像是做豆沙要用到的紅豆、年夜飯裡必不可少的魚、過年必備的瓜子花生核桃。
雖說手裡的錢和票在逐漸減少,可不管是梁萬本人,還是韓家人,都覺得這些錢花得值當。
東西是實實在在的,就算過年吃不完,年後也能接着吃啊,總比留着鈔票卻買不到東西強。
不過,想着到時候再買也來得及、新鮮的總比凍的強,梁萬就沒急着買肉。
正好趕上劉東要回老家,他一個人回去,路上也沒個照應的,心情多多少少有點忐忑。
這不,連玉琴就給了建議,讓他約着梁萬一塊兒了?
梁萬一想,在鄉下淘換東西,總比整天去供銷社守着、卻不知道東西什麼時候才有要好,何況,有劉東的這層關系在,也不用怕人生地不熟的、被人給坑了或者舉報了。
他再跟韓家人一提,他們都沒反對,于是,便有了梁萬和劉東的這次鄉下之行。
“我爸的老家叫鳳陽溝大隊,離城裡還是有點兒遠的,咱們騎車去客運站,先坐車到公社,再坐牛車到大隊。
放心,我爸跟老家通過信兒了,我堂哥到時候會在公社接咱們的。”
把自行車鎖在了客運站,總算坐在了暖和的中巴車裡,兩人坐在最後排,劉東小聲地跟梁萬介紹着鳳陽溝大隊。
“大隊辦了個小型的養雞場,另外,當時還領了六隻豬崽,我爸打聽過,一半兒的任務豬已經交上去了,剩下的,明天一早就殺了。
大隊一直是按人頭、按工分來分豬肉的,按往年經驗,刨除這部分,還能剩下大半頭豬,這些,是其他大隊的人可以買的。
咱們倆能盯的,也就是這大半頭豬了,對了,你帶的票多嗎?
其實,農村人更缺的是各種票,要是你帶的票夠多,回頭也可以找社員私底下去交換,因為就算花錢,咱們通過大隊能買到的豬肉也是有限的。”
知道梁萬不太清楚農村的情況,劉東就把這裡頭的門門道道掰碎了,給他講了一遍。
梁萬了然地點頭,雖然他想盡量多買點兒,豬肉也好,雞肉、雞蛋也罷,哪怕是農家先前曬的幹蘑菇呢,他也不介意,可是,聽人勸吃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