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上午,姜珺登門拜會姨斛,一連兩日。第三日,左禮官再次将姨斛和羽昆請上了明台。又過了五日,王城西門内走出了兩隊人。
這兩隊人中,一隊是王城内侍衛長姜珺,帶領黑甲十人,白袍玉冠者二人,背負口糧健丁十人,另有身穿短衣者十人。這十人瞧之非下人或仆從,姜珺并未介紹,羽昆他們心中雖隐約有猜測,到底無法證實。另一隊則是羽昆和子昆帶領的十二個羌族子弟。
早一日,兩名羌族子弟已啟程返回族内,報告此事;姨斛自他們離開後,在大長老堅持下,攜帶剩下子弟入住大長老府,等候羽昆他們的歸來。
由王城西門出,一直向西前行五六日,即可到陽地。一路上穿城過邑,人員雖多,但姜珺身為内侍衛長,素日訓練黑甲,号令指揮,頗有章法。且這十名黑甲是他平日用慣了的,他們精神抖擻。餘下雖少受訓練,卻也能令出即行。
見姜寨人如此行止,子昆和羌族子弟心中也起了争勝之心,拿出百般精神。因此一路行來,人員雖多,卻并不緩慢。
出王城三四日,這一日上午忽然下起了雨,他們冒雨急行,趕往下一個村邑。中午時分,雨越下越大,幸而他們已趕到一座村邑。大雨下了一天一夜方停,雨停之後,姜珺并未着急趕路,而是通知在此地駐紮三日。
原來隊伍中短衣女子中有人不耐連日奔走,昨日又受雨,紛紛有虛弱之态。羽昆原本以為這些短衣之人命運堪憂,但瞧姜珺此番行為,又似非她之前所想。
既然盤桓三日,羽昆他們也趁這三日好好休整,三日後繼續啟程。又走了三天,一行人到達了陽地。陽地邑長早已接獲命令,率村邑諸人于三裡外迎接。見着姜珺,邑長向他行禮。姜珺又介紹了羽昆和子昆,彼此又相行禮。
姜珺原本不需在陽地多做盤桓,但因陽地是距離伏牛山最近的村邑,因此他需向陽地調用祭祀姜環的牲牢,又要暫時安排十個短衣之人在陽地等候他的通知。陽地邑長聽他要求,自然滿口答應。姜珺又留下兩個黑甲做看守,于第三日正式向伏牛山進發。
從陽地到伏牛山,正常兩日既到。第三日暮色四合時,他們到達了伏牛山腳,再往前走一時,便是進山的山口。見天色已晚,姜珺命令原地駐紮休息,明日一早進山。
這裡距離尼能村落可說是近在咫尺,羽昆有些想去尼能看一看的想法,但轉念一想,此刻過去隻怕有些不妥,還是等出山之後再去更好,因此便隐了這念頭。
如今晚上寒氣很有些重。雖然前後燃了篝火,且他們身下都墊了席子和鋪蓋,仍感覺頭頂腳底露水深重。羽昆睡到半夜,叫這露水給凍醒了。起來時,隻感覺頭有些重,便往火堆旁靠了靠。
見她起來,對面火堆姜寨值守的黑甲看了看她。他們自己的子弟輕聲問她是不是覺得火小了。羽昆讓他去睡覺,她來烤烤火,說着她拿起旁邊的幹材,慢慢往裡加。子弟便回去躺下了。
靠着火堆,身體那種寒冷的感覺便漸漸消散了。此時萬籁俱靜。自前段時間下了一場大雨,如今天氣晴好,夜空中一絲雲也沒有。天空中繁星閃爍,夜幕低垂,看久了,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摘下一把星星。羽昆身上烤暖和了,便起身慢慢踱開。
離火堆稍遠些,星光愈加明亮。前方便是起伏的伏牛山,雖然還未進山,但是此時仰望已可見山勢高聳。這是她第三次進伏牛山,前兩次進山,均在山中迷路盤桓不得出,不知此次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