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唐代詩人杜牧的描述果然沒錯。
季遙托腮看向窗外,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她正前往回家的路上。明天才是正式放假,不過她今天下午沒課,便提前回了家。
季恒見到她很高興,把自己前幾天保存的好吃的全都拿了出來,立刻就要姐姐嘗一嘗。
“我吃一個就好。”
“再嘗一下這個糖,它的味道真的很奇特。”
“我等會再吃,嘴裡的都沒吃完。”
“那你喝汽水嗎?我這裡還有——”
季遙伺機打斷他的話,說着,“我給你帶了些好玩的,要不要去看看?”
“在哪裡?”
“我箱子旁,你自己找找看。”
季恒跑去姐姐的房間,在手提包裡面翻找着,随後看到一隻布偶小橘貓,那是他喜歡的動物。
“喜歡嗎?”
“我好喜歡這隻小貓!”
季恒兩眼放光,好逼真的毛絨玩具!他已經決定給它起名“阿五”,時時刻刻都要放在自己的枕邊。
季遙眯眼微笑,這樣的反應也是意料之中,她的弟弟就是喜歡這些毛絨玩具。
季遙媽媽曾經就開玩笑說,哪有男孩子喜歡這些的?季遙不認可這個觀點,愛好又不需要分男女。
在市裡待了沒多久,季遙爸爸就開車帶領他們回老家,為明天掃墓做準備。
談論的聲音從屋子裡傳來,時而還有幾聲狂笑聲,很是熱鬧的樣子。
“肯定是你姑姑他們回來了。”
季遙爸爸猜測道,一邊樂呵地去後備箱搬東西。
“奶奶。”
還沒跑進大廳,季遙就大聲喊了起來。
“哎!小遙回來了!”
“嗯,回來了,我爸媽他們也來了,在外面搬東西。”
“人來了就行,買這麼多東西幹什麼,快叫你爸媽他們進來吃粿。”
季遙正欲跑出去喊,一旁的姑姑拉着她,“哪裡用得着叫,一會不就來了,小遙自己快去盛碗粿吃。”
奶奶笑着走去後廚端來一碗粿,遞到季遙面前。
“謝謝奶奶。”
“小恒沒下來嗎?”
“來了,他在幫我爸提東西。”
“好,孩子都長大了,會争着幫忙了。”奶奶很是欣慰,摟住了身邊幾個孩子的肩膀。
“媽,回來了。”
季遙爸爸提着滿手東西進了門,季遙媽媽也微笑着和長輩打招呼,一旁的季恒倒顯得有些生澀。
“都來了,去盛粿吃。”
幾個人便高興地跑後廚拿碗,兩大家子其樂融融地聊着這個村子的趣事。
“我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過節了,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
季遙爸爸吃着母親做的粿,有所感慨。
“是啊,我經常用手抓着吃,去朋友那邊過家。”季遙姑姑也回想起以前。
“就和你爸一個樣!”奶奶指着季遙姑姑,嗔怪道,“吃粿從來不用筷子。”
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
不過爺爺确實是一個“怪怪”的人。
季遙還記得小時候,臨近冬天時,爺爺還依舊用涼水沖澡,為此沒少被奶奶唠叨。
“你懂什麼,用冷水洗後身體才會暖和。”
“是,我老太婆不懂這些大道理,你生病了别喊難受就行。”
“秋天就是要凍才會扛凍。”
爺爺說起他的歪理很是起勁,奶奶已經搖頭走開,不準備理他。
不僅如此,爺爺在夏天也很奇怪。
大熱天的,别人穿短袖、背心甚至是光膀子的時候,季遙的爺爺還在穿着他那件“萬年不變”的霧霭藍粗棉長袖。
“爺爺,你不熱嗎?”
季遙從外面玩耍回來,急忙去開風扇。
“又沒去幹活,有什麼熱不熱的。”
可是,之前看他在地裡播種,也是穿着這件長袖,季遙不解,真的不熱嗎?
她明明有看到爺爺把袖子撈得高高的。
是舍不得買新衣服吧。
季遙還記得有一回,姑姑給爺爺買了好些短袖帶回來的時候,爺爺反而很生氣,說她浪費錢。後來,季遙漸漸明白了,爺爺不是“怪”人,他是那個時代衍生出的勤勞、節儉、自立的一輩人。
他們肯吃苦、能吃苦,過慣了那樣的生活,适應了那樣的時代。與其說他怪,不如說他“犟”。
但是這麼一個犟性的人,卻有着高中文化,對于那個年代來說,可真不容易。
奶奶說她公公,也就是爺爺的爸爸,比較看中文化方面的培養,盡自己所能把孩子往高處提。所以爺爺對于自己的孩子、孫子、外孫,都一緻支持給予他們更高的教育。
想到這裡,季遙淺笑了一下,他的爺爺,在她心裡,還是很不錯的一位老同志。
這次回家,就是希望為爺爺掃墓。
三年前,她的爺爺因病去世,由于學業及種種原因,她都沒有時間去給爺爺掃墓。現在讀大學了,也應該次次回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