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更新到了這裡,終于寫到了上半部的核心思想。作者做一下淺淺地解析,隻能說是“一家之言”,歡迎大家補充。(另外作者很随意的哈,不要因為這篇有點深刻就拘謹啊,作者偶爾嚴肅正經,但是大部分時間是很抽象的。)
一、 什麼是“道”?
之前曾經提到過,藕餅抗争的并非是天道而是天命。今天這篇就什麼是“天道”展開了讨論。我們常常聽:“道可道,非常道。”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道”究竟是什麼?
陳鼓應在其《老子譯注及評介》一書中引用楊興順的觀點,将道的基本特點歸結為:
1. 道是物的自然法則,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
2. 道永遠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質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是無限的。
3. 道是萬物的本質,它通過自己的屬性(德)而顯現。沒有萬物,道就不存在。
4. 作為本質來說,道是世界的物質基礎“氣”及其變化的自然法則的統一。
5. 道是物質世界中不可破滅的必然性,萬物都從屬于道的法則。道摧毀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
6. 道的基本法則是:萬物與一切現象,處于經常的運動與變化中,在變化的過程中,萬物與一切現象都轉化為自身的對立物。
7. 萬物與一切現象,都處于相互聯系的狀态中,這種聯系通過統一的道而完成。
8. 道是我們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邏輯思維中,它是可以認識的。由是觀之,道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當天地生成以後,道就在萬事萬物中發揮着自身的作用,貫穿萬物生成、生長、發展、消亡的始終,作為一種自然規律客觀地存在着。
(選自《彩圖全解道德經》)
雖然道家是哲學流派,道教是宗教體系,但是道教繼承了道家的“道”與“無為”等概念,所以在本文中也是如此。
總之,“道”指的是自然法則,是萬物之始,沒有“道”就沒有這個世界。即便是神仙,也不可更改天道。
二、“無為而治”的陰界
在文中提到了“天道不仁”,其實出自《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這句話乍一聽非常迷惑,直譯居然是:天地不仁義,把萬物都當成祭祀用的草狗。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卻是:天地無所謂仁愛,它們是自然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感情,對待萬事萬物都是客觀的,而萬物在天地間會依照自然規律變化和發展,它不會對任何事物有所偏愛,同樣也不會厭棄。基于這樣的觀點,老子進而提出的政治思想是“無為而治”。他認為理想的統治者應當任憑百姓自然發展而不橫加幹預,比如“文景之治”。
文章中後土娘娘所管理的陰界其實非常接近于“無為而治”,因為這是在封神之前,所以它沒有非常嚴格的體系,沒有十殿閻羅,甚至沒有牛頭馬面、孟婆和判官。它有懲罰惡人的九幽地獄,也有收容枉死者的枉死城,在一套簡單的體系之下,後土娘娘以她“無為”的統治方式掌管着凡人的生死。
假如按照正常的情節發展,封神之後,陰界會有更加完善的體系。那個時候就會有熟悉的閻羅王、判官還有小鬼等等耳熟能詳的職務。這一體系非常類似于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僚制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封神之戰順利結束,那麼陰界的枉死城會不會還是如今這個模樣呢?這些精怪又會何去何從呢?
三、神仙與天道的關系
敖丙與老土人的對話中提到了:“天道是水,神仙是溝渠,而人和妖就像田地。神仙執掌溝渠脈絡,他們翻手可旱八荒,負手也可潤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