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府的書房内,厚重的檀木書架林立,擺滿了經史子集,陳舊的墨香彌漫在空氣中,混合着窗外透進的微光,勾勒出壓抑的氛圍。書房正中央,一張古樸的雕花書桌後,唐政宏身着繡着繁複花紋的深色官服,面色陰沉,周身散發着上位者的威嚴。他眉頭擰成川字,目光如利刃般射向站在面前的唐皎皎。
“皎皎,你身為丞相府二小姐,行事卻如此肆意妄為,全然不顧家族的顔面與未來!”唐政宏率先打破沉默,聲音低沉,帶着不容置疑的威嚴,每一個字都仿佛裹挾着多年官場的積威。他的手指下意識地敲擊着桌面,發出沉悶的聲響,似是在敲打着唐皎皎的決心。
唐皎皎毫不畏懼地直視父親的眼睛,眼神堅定而決絕,沒有絲毫退縮。她身着一襲淡藍色羅裙,裙擺繡着淡雅的蘭花,在這壓抑的環境裡顯得格外清新脫俗。然而,此刻她面容嚴肅,與柔美的衣着形成鮮明反差。
“爹爹,您口口聲聲為家主,可曾考慮過我的感受?讓我嫁給太子,不過是您鞏固自身地位的手段罷了!”唐皎皎毫不示弱,清脆的聲音中滿是對父親的不滿與反抗。
“放肆!”唐政宏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被震得跳起來,滾燙的茶水濺出杯沿,灑在名貴的桌布上。“你一個深閨女子,懂什麼家族大義?太子是未來儲君,嫁給他是你的福氣,更是我們唐家的無上榮耀!”
“福氣?榮耀?”唐皎皎冷笑一聲,眼中閃過一抹嘲諷。“上輩子我輕信這些,落得外祖家破人亡、母親被害、自己被打入冷宮的下場。這輩子,我絕不會重蹈覆轍!”
唐政宏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怎麼也想不到,女兒竟如此倔強、冥頑不靈。“你……你這是大逆不道!得罪太子,你和外祖家都不會有好下場!”
“我不怕!”唐皎皎挺直腰闆,眼神中透着破釜沉舟的決心。“我會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家人,讓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付出代價!”
兩人的争吵聲越來越大,書房裡的空氣仿佛都被點燃,熾熱得讓人窒息。
就在這時,門口傳來一聲輕柔的“爹”,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氛圍。兩人齊齊望去,隻見唐皖皖身着華麗的粉色宮裝,臉上挂着淡淡的微笑,眼神中卻透着擔憂。
“皖皖,你怎麼來了?”唐政宏看到女兒,臉上的怒容稍稍緩和。
“爹,我聽說您和妹妹在書房,就過來看看。”唐皖皖說着,緩緩走進書房。她掃了一眼地上散落的棋子,瞬間明白了幾分。“妹妹,你就聽爹爹的話吧,太子殿下何等優秀,嫁給他是你的福氣。”
唐皎皎看着唐皖皖,心中湧起一陣厭惡。她清楚,姐姐不過是太子的傳聲筒。“姐姐,你不必多言,我主意已定。你覺得是福氣,為何自己不再嫁一次?”
唐皖皖臉色微變,顯然沒料到妹妹會如此回應。“妹妹,你怎能這麼說?我已是太子妃,自然不能……”
“夠了!”唐政宏不耐煩地打斷她們,“你們都别吵了。皎皎,你好好想想,别做讓自己後悔的事。”說完,他拂袖而去,留下唐皎皎和唐皖皖在書房。
唐皎皎望着父親離去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她深知,與父親的矛盾已無法調和,未來的路,隻能靠自己走。
離開書房後,唐皎皎決定将全部精力投入幫助外祖家提升地位上。她想到了大表哥餘庭深,他才華橫溢,一心考取功名,卻總是運氣欠佳。憑借上輩子的記憶,唐皎皎深知科舉考試的要點和官場局勢,決定為大表哥指點迷津。
唐皎皎來到餘府,寬敞整潔的庭院裡花草繁茂,生機勃勃。在丫鬟的引領下,她來到餘庭深的書房。
餘庭深正在刻苦學習,身着素色長袍,頭發整齊束在頭頂,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堅毅與執着。看到唐皎皎進來,他連忙起身相迎。
“表妹,你怎麼來了?”餘庭深笑着問道。
“表哥,我是來幫你的。”唐皎皎走到書桌前,拿起一本翻開的《論語》。“我知道你一直想考取功名,我有些經驗和見解,或許能幫到你。”
餘庭深眼中閃過驚喜:“真的嗎?表妹,那太好了。我正為科舉考試發愁,你快給我講講。”
唐皎皎神色認真,開始詳細講解科舉考試的要點和注意事項。“表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儒家經典,你務必爛熟于心。其中的微言大義,是考官出題的重中之重。比如《論語》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深刻闡述了治國理政的理念,若考到治國方略相關題目,便能引經據典,切中要害。”
“而且,答題時一定要條理清晰,邏輯嚴密。先提出觀點,再分點論述,最後總結升華。切不可寫空洞無物的泛泛之談,要結合當下的時政熱點,展現出自己的思考與見解。比如,如今水患頻發,民生艱難,若考到民生相關題目,你可提出興修水利、減輕賦稅等具體措施,再引用經典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強調以民為本的重要性。”
“還有,如今朝堂局勢複雜,黨派紛争不斷。太子一黨勢力龐大,三皇子也在暗中積蓄力量。你若入仕,切不可盲目站隊,要秉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憑借真才實學和良心做事。”唐皎皎語重心長地叮囑道。
餘庭深聽得全神貫注,不時點頭贊同。他被表妹的見識和智慧深深折服,心中滿是感激。“表妹,你真是太厲害了。若沒有你,我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表哥,你别客氣。我們是一家人,相互幫助是應該的。”唐皎皎微笑着說,“你隻要按我說的做,努力學習,一定能考取功名。”
從那以後,餘庭深開啟了堪稱苦行僧般的備考生活。每天,當第一縷晨曦還未完全照亮天空,餘庭深便已端坐在書房中,借着微弱的晨光誦讀經典。他的聲音朗朗,字句間滿是對知識的虔誠。每一個字,他都反複咀嚼,力求吃透其中的深意。《論語》中的仁政思想、《孟子》裡的民本觀念,他不僅背誦,更在心中反複揣摩,思考如何将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當下的現實相聯系。
為了強化對經典的理解,餘庭深開始撰寫讀書筆記。他用娟秀的小楷,将自己對每一篇章的感悟、疑問以及聯想到的時事案例,一一記錄下來。遇到晦澀難懂的段落,他會查閱各種注疏,對比不同學者的觀點,直至豁然開朗。這些筆記,漸漸堆滿了書桌的一角,成為他知識積累的見證。
除了研讀經典,餘庭深還将大量時間投入曆年科舉真題的研究中。他将這些真題按題型分類,仔細分析每一道題的命題思路、考察重點以及答題技巧。對于策論題目,他尤為重視,因為這最能體現考生對時政的理解和應對能力。他逐字逐句剖析優秀答卷,學習其中的邏輯架構、論證方法以及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