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看笑話一樣,斜着個眼:
“讀不下去就别浪費銀子了,沒昭哥兒那腦子,讀了也是白讀,是吧昭哥兒。”
剛回來的葉昭:……
關我毛事!
“讀書讓人明智,沒有白讀的。”
葉昭緩聲道。
話雖如此,可現代高考不行還有其他路走,古代科舉真是庶民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葉昭不贊同體罰,但虎哥兒這種寵大的孩子,年紀又小,你不狠抓,真學不出東西。
科舉的錄取率,比高考低多了。
“昭哥兒,你跟着舉人老爺,平時幫幫虎哥兒,你們是兄弟。”
小趙氏的眼神中有藏不住的嫉妒,但更多是看見救星的光芒。
葉昭還沒說話,葉滿倉就替他拒絕了。
“昭哥兒連縣試都沒考,學識還比不上龐秀才,你說什麼胡話。”
老趙氏也覺得小趙氏是平白無故找事,“咱家又不是沒交束脩,耽誤昭哥兒幹嘛。”
“也不算耽誤,”葉昭連忙接上,“但爺爺說得對,還是以夫子為主。等我回家,虎哥兒願意可以跟我一起。”
“謝謝昭哥兒,這小子要是耽誤你,你跟我說,我揍他。”
“你也看着你弟弟是怎麼讀書的,給我照着學。家裡給你花了這麼多銀子,你當回事。”
葉國平扒拉着兒子,語氣嚴肅道。
兩人說話時,葉昭拽了下想說話的他爹,小幅度搖搖頭。
夜間葉滿倉又私下叫走了小孫子,委婉道:
“你還是以自己的學業為主。”
寒門難出貴子。
說句不好聽的,葉昭這個麒麟兒的地位比葉家所有孫輩加起來都重。
“沒事爺爺。”
葉昭無奈道。
他真不是聖母。
願意拉虎哥一把,一來是舉手之勞,二來獨木難成林。
葉滿倉聽完不覺得孫子自私,倒是欣慰地笑了。
但他還是給小孫子漏了口風:
“你莫勉強,咱家什麼事都比不過你讀書。”
“爺奶歲數也大了,樹大分支,早晚要分家。”
分家!
葉昭心頭一震。
古代家庭觀念強,俗話講:父母在,不分家。
既是人多力量大,但也有徭役按戶派發的緣故。
“分家”說出口就絕對不是一時起意。
葉昭第一次如此清楚得察覺爺爺的決心。
*
炎炎夏日到來之前,葉昭在縣學後排有了個座位。
入了縣學,葉昭的學習科目更豐富了。
除了四書五經,還有八股文寫作、試帖詩、诏告表判等公文寫作、策論、禮儀和書法等等課程安排的滿滿當當。
葉昭雖然是旁聽生,但也是縣學貨真價實最小的學生。
有韓教谕在,縣學學生沒人敢仗着歲數大欺負葉昭,可心裡看笑話的不少。
畢竟院試這個檻,絆倒了多少學子,更何況葉昭連個童生都不是。
沒人覺得葉昭能跟上縣學的進度。
“小娃娃一個,别上了一天學回去跟韓教谕哭。”
縣學學子哄堂大笑。
葉昭對自己占了韓教谕學生之名惹了别人嫉妒倒是心中有數,對衆人的冷淡也不以為意。
不像這些人覺得他會學的吃力。
進了縣學,新加的科目反而讓葉昭覺得如魚得水。
這既是資質的提升,也是由葉昭長闆的智商與耐力決定。
他不擅長死記硬背的科目,反而是像八股文、公文寫作這等有固定範式,好模仿的方面,他上手極快。
畢竟現代記叙文和議論文寫了多少年,早習慣戴着鐐铐應試。
策論更是撞到了葉昭的槍口上。
不提他是曆史學博士,考研史學論述題手拿把掐,發論文更是鍛煉多年。就是穿越過來,因為系統死命攆着,葉昭也按着至少一周兩本書的進度讀着史籍。
系統之前是導師攆着。
普通學子是因鄉試重策論,史書閱讀才重視起來,以便從曆代治亂興衰積累策論材料,厚實内涵。
而為了早過童生試,這些人在進入縣學前,幾乎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也就是四書五經。
葉昭正相反,系統從最初就沒逼着他背四書五經,就連韓教谕也不急着弟子背,像是《春秋》,韓教谕是配合着“春秋三傳”理解。
哪怕沒有後世的視野和應試教育的基礎,葉昭兩世的閱讀量也是縣學學子望塵莫及的。
于是,縣學衆人就眼見葉昭一聲不吭,默默在教室末尾紮根。
等到月考,葉昭也應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