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朝廷上的聰明人很多。
弘暄能想到的,朝廷上的老大臣自然也能想到,利益一緻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做到盡善盡美。
攻伐日本也是一樣,拿下日本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弘暄低估了天朝上國的影響力,大清還沒行動呢,琉球國主的折子就先一步進京了。作為小國國主,尚敬哪怕身為琉球國的第十三代國王,日子過得其實還不如江南的大鹽商過得自在。
琉球多大地?小國寡民的,還地震頻發,土地貧瘠,物産稀少,有啥好呆的。
琉球和日本本身就多有摩擦,琉球一直是弱勢的那方。現在有機會給天皇那方插刀子,那還等什麼,當然得立馬行到啊!
百年前,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先祖尚甯被擄至日本,琉球被迫與薩摩藩簽訂條約,形成了“兩屬”狀态,即一面臣服于中國,一面臣服于薩摩藩?。如今有機會一雪前恥,那還等什麼,他們比大清都要急迫。
琉球和日本可不一樣,就算是這樣,他們依舊年年上貢,安分的很。自然事發後琉球使臣的待遇和日本使臣的待遇也是天壤之别。
如果沒記錯的話,昭武帝的民族融合之中打招呼的人當中還有琉球族的人。在京的琉球使臣那是當機立斷上奏願為大清供伐日本的馬前卒,一切惟大清之令稱是。與之相對的是,日本的使臣直接被嚴控起來。
雖說遠在琉球島的尚敬看不到天幕,但不妨礙他有一個好臣子啊,收到信後他緊跟着就上書要整個琉球歸附大清,願尚氏一族進京頤養天年。
尚敬:當琉球島王過得舒服,還是在京過得舒服,這我還是分得清的。
現在有機會能和鄭氏一般歸附大清,那還等什麼,趕緊的,最好能立刻拿下日本馬上進京。
鄭氏不滿意如今的在京生活,但他們琉球不一樣啊,他們可是苦慣了的。琉球本身就很貧瘠,還要經受日本的盤剝,尚敬說是國王,其生活水準也就一地主鄉紳的水平。
能報仇尚敬就很滿意了,要是能進京,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是的,他雖然這麼上書了,他還真沒覺得天朝上國的大清會答應他的請求。畢竟,對于琉球年年納貢稱臣之舉,大清一項愛搭不理。
日本轄制琉球,同樣的琉球也了解日本啊!
這不,大清這邊現成的情報信息也有了。
天時地利人和,那還等什麼?
......
和讨伐日本相比,胤誐的内務府整頓可謂一塌糊塗。他查來查去,也沒查出啥貓膩來,賬本當然有問題,但那是胤誐整得明白的嗎?
内務府包衣半根錯節,還有各種胤誐不了解的潛規則,一時半會兒的胤誐束手無策。
你要說胤誐沒有能力,那也不是,但誰敢想内務府會這麼多糊弄人。
如今的内務府跟清末的内務府肯定是不能比的,但依舊是難以撼動的龐然的大物。
内務府官員須為上三旗的包衣子弟,裙帶關系想也知道有多嚴重。官吏更是超出外朝六部總和,非皇帝心腹不能擔任,是胤誐一個人能查明白的嗎?
天幕的出現,包衣們及内務府确實慌了那麼一瞬。
但事後.......皇帝隻派了一個敦郡王查探,明顯的目前還不想動真格的,那還怕什麼。至于天幕所說的操縱皇子繼位,現在的内務府可沒這個膽子。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既然如此,那就讓敦郡王查呗!他們還不信了,他還能将内務府掀翻了不成。
内務府有問題,但是貪腐問題,他們還真不放在心上。
這天下官員,有誰不貪的,他們貪那點兒孝敬銀子,算什麼?
可......真的隻是一點兒孝敬銀子嗎?
你拿一點兒,我拿一點兒,層層加碼下,便是天價數額。
他們甚至為了應付胤誐的整頓,還意思意思的推出來幾個替罪羊。
你别說,真的還挺有用,胤誐辛幸苦苦查了幾個月,就查到了那幾個推出去的替罪羊。
本來吧,你好我好大家好,案子到這裡也該結束了,但這不是有弘暄嗎?
弘暄其實知道皇瑪法的意思,天幕播出的時候,皇帝當然震怒。
所以,胤誐一請命,他也就答應了。
但回過神來,皇帝就知道所謂操縱後妃得寵、皇子降生什麼的都是無稽之談,最起碼現在是無稽之談。這點兒皇帝還是确定的,他還真不信包衣們能左右他的思想。是,包衣們喜歡給他舉薦美人,但臣子揣摩上意,那是天性。不光包衣們,滿漢群臣又有誰不揣摩上意呢?
包衣制度和八旗制度一樣存在問題,當然需要改革,但不是現在。也是如此,皇帝沒有安排别的皇子臣子跟進此事,他隻是借胤誐的手警告一下内務府官員罷了。貪污可以,畢竟旗人也是要生計的,但不能太過分。
但事實呢?
很快皇帝就會知道,包衣的問題,尤其是内務府包衣的問題是何等的觸目驚心。
甚至弘暄都沒有用心,借着額娘的手,就将内務府鬧了個天翻地覆。
胤誐查内務府隻是為了出一口氣,再加上皇帝也沒那個意思詳查,八旗又沾親帶故,查到幾個替罪羊,就差交差了。
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