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腦什麼的,會比一個皇帝去反對帝制還要離譜嗎?
反正看到這裡,哪怕大字不識的百姓都震在了當場,許久,才陸續有百姓出聲:“俺的親娘嘞,原來真有皇帝反對皇帝的?”
盡管之前天幕就強調過東洲皇室一支不想要當皇帝,但村頭的秀才公不是說了嗎?皇帝繼位還要三辭三讓來着,就像他們老百姓講價一樣,滿天要價,坐地還錢,這隻是東洲皇室以退為進的手段。
但現在看了,似乎……不是?
隻是,真的會有這樣的聖人君主嗎?
康熙帝是不承認的,他太懂權利的意味着什麼了,一個皇帝真的能将手中的權利拱手讓人嗎?被迫遜位的皇帝的下場,史書上記載的明明白白。
可是,皇帝也不想自欺欺人的騙自己,天幕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東洲皇室恨不得将帝位推出去的行為,将他的僥幸徹底擊潰。
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唐甄這四人凡是讀過書的,還真沒有幾個不知道的。此時,倒是沒有什麼四大思想家的說法,但他們不切實際的理論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
怎麼說呢?
從皇帝到官員,還真沒有人認為這些不切實際的理論會有實現的一天。是人就會有私欲,這麼荒誕的理論,在未來其繼承者竟然會是是一位皇帝?
皇帝目光複雜,這些人都是清廷認可的大儒,但是這種反對君主的理論,隻要想要在朝為官,這理論根本沒有鋪陳開的一天。這也是清廷不曾公開打壓的原因,不現實的理論,有什麼好打壓的?
隻是……
想起不走尋常路的弘暄,反對帝制這種事情他真的能幹出來嗎?如果是這樣,也許弘暄未必是個好的繼承人選。
不過,千古以來,弘暄大概是第一個敢放開思想的皇帝了。
是的,天幕中寥寥數語,不妨礙皇帝已然從中抽絲剝繭,結合思想解放的命題,再結合昭武帝一系辭帝的做法,皇帝已然推測出昭武帝大膽的統治策略了。
弘暄他怎麼敢?
也許……權勢欲旺盛皇帝想,正是因為百姓的思想無法控制,才有了東洲皇室一脈以退為進的辭帝手段。如果是這樣,弘暄的政治手段,确實不怎麼樣。
望着上方懸浮的天幕,康熙也不知道哪一種猜測更能讓他接受。
弘暄本人也很詫異,隻是他和其他人詫異的點不一樣,他詫異自己最後的抉擇。詫異的同時他無疑又是滿意的。還好,最終他還是守住了自己的初心,沒有完全被這個時代所侵蝕,他還是自己。
這樣也挺好……
原本因為山東謀反大案一事不滿的苦澀此刻終于消退,他終歸還是改變了這個時代。
觀影的弘曆的想法則是截然不同,沒辦法,盡管認為天幕中的昭武帝是昏了頭,但他對弘暄的忌憚和成見卻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打消了的。
就問:什麼情況下一個皇帝才會受到臣下及百姓的愛戴?
結果顯而易見,昭武帝不愧聖皇之名。
說實話,目前的幾期天幕在關于昭武帝的功績描述上并不全面。但目前唯一能稱頌的也不過是開疆拓土罷了。在此基礎上,最多也不過加上一點兒比他更受百姓愛好。
從既往天幕的講述而論,弘曆絕對不認為他比弘暄要差,他隻是不如堂兄得上蒼垂憐。
如今,弘曆依舊如此認為。
【談論昭武帝的思想解放,要從清廷高壓的思想控制談起,從文字獄開始剖析。
同樣是少數民族入關,大清比大元漢化更深,按照常理來說,元朝的思想應該更高壓才是。事實恰恰相反,元朝的思想反而更開放。】
?
??
???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大清還比不過大元?
恕康熙帝及一種滿人,乃至很多漢人官吏,士子們不能接受。
大元可是連科舉都取消了,實施四等人制度了,天幕你說大清比大元思想控制更高壓,這不是扯淡嗎?
【很多人都知道那句‘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句話,知道紅巾軍,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元朝是亡在他率領的起義當中的。卻不知道在紅巾軍起義之前,還有一場起義,才是撼動元朝統治的導火索。
也是這場起義,為後來的紅巾軍起義滋生了溫床,直接重創了河南行省的統治根基。】
紅巾軍之前的起義?
那是什麼,他這個皇帝怎麼沒印象?
沒印象其實也很正常,古代可不會像現代一般從多維度的角度剖析曆史,兩漢,兩晉,兩宋,乃至南明,也不過是現代人的劃分,在古代他們可是一體的。
{話說,元朝時候,河南有個小吏範範孟,因為自己漢人的出身,備受蒙古官員的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