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勤工儉學(2009-2010)
段落一:節儉的日常與内心的堅守
2009年的成都,秋日的陽光不再熾烈,而是帶着一束溫柔,慵懶地灑在成都大學的校園裡。空氣中彌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與淡淡的落葉的氣息混合在一起。梧桐樹的葉子在微風中金黃或褐黃,片片打着旋兒落下,鋪滿了林蔭道,踩上去發出清脆的“沙沙”聲。陳小川背着洗得有些發白的畫布包,卻走在食堂的路上。他的手勢輕快,掩不住眉宇間那淡淡的表情。大學生活已經感應正軌,知識的海洋正在他眼前鋪展,然而經濟上的嚴密事實卻像無形的枷鎖,始終如影随形。錄取通知書帶來的無邊喜悅,在面對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時,逐漸被緊迫的壓力所取代。盡管“棟梁基金會”的資助覆蓋了學費和基本的生活開支,讓小川得以安心求得學,小川不忍心将每一分都心安理得地花在自己身上。大山裡的鄉親們還在為生計苦苦掙紮。他總想着,省下一點,要寄回去家鄉小說,希望減村裡兒童的承擔。
食堂裡人聲鼎沸,下課的學生們潮水般湧來,空氣中混合着米飯、走進各種美食的香味和年輕人的喧鬧聲。小川站在擁擠的窗口前,目光猛烈地掃過價格牌。他毫不掩飾地指向最便宜的窗口,點了一份他最常吃的套餐:一白米飯,一份簡單的素碗炒青菜,外加一點可以免費續續的紫菜蛋花湯。小川接過餐盤,眼前黑乎乎的臉部起了泛泛腼腆的紅暈,撓了撓頭,輕聲回道:“阿姨,很漂亮,營養夠了,這樣吃習慣了。”他端着沉甸甸的餐盤,小心翼地翼翼人群,找到了個最角落、最不引人注意的位置座位。同學說笑,他隻是低頭,專注于眼前的食物。米飯粒粒分明,帶着質樸的米香;青菜炒得翠綠,雖然簡單,但對他來說已經滿足了。他吃得慢條斯理,仿佛在細細品味每一口來之不易的食物,不浪費一粒米飯,一片菜葉。
回到宿舍,不足二十平米的空間裡擠着四張上下鋪,雖然有些擁擠,但小川的床鋪總是最簡單而整潔的那個。洗得發白的床單被他疊得像豆腐塊一樣方正,邊緣棱角分明。牆面上擺着一摞摞厚重的課本和幾根支筆,筆頭已經拔掉了,筆杆也被握得有些光滑,顯然是用的過了很久。旁邊是一個舊的鐵盒,上面印着已經模糊的卡通圖案,裡面裝着他所有的“巨額”——不到兩百塊人民币,這是他精打細算以後留下的生活費。他小心翼翼地打開鐵盒,數了數,拿出一張十元的鈔票塞進口袋,準備去學校超市買點牙膏肥皂之類的生活必需品。他的衣服大多是高中時的舊物,有的地方已經疲憊,胳膊肘和膝蓋處甚至打了補丁。襪子破了洞,他總是自己拿針線笨拙地縫補,腳針雖然不細密,但足夠結實耐穿。室友張浩是個家裡條件不錯的城裡孩子,看到小川這樣,總是大大咧咧地笑他:“小川,這日子過得可真夠清苦的,苦行僧似的!我們哥兒幾個出去吃頓火鍋、下個館子呗,别老這麼省!”小川隻是笑笑,沒有接話,也沒有解釋。他知道,對張浩來說,火鍋的錢可能隻是他一周的零消費,而跟他那說是好幾天的夥食費,是寄回家的希望。
晚上,宿舍裡燈火通明,充斥着各種聲音。張浩戴着耳機,鍵盤鼠标敲擊得噼裡啪啦,正在進行遊戲的世界裡厮殺;王強窩在床上,壓低聲音甜蜜地和女友煲電話粥,時不時發出傻笑;李明則埋頭各種于習題集,筆尖在紙上劃出急促的沙沙聲。在這煩雜的環境中,陳小川坐在自己的櫃台前,借助一盞舊舊的台燈塗抹出昏黃的光芒,全神貫注地翻看着手中的《相關經濟學》。他的手指在印滿複雜圖表和公式的頁面上輕輕劃過,書頁的空白處和邊角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他的筆記、計算過程以及對供需曲線、市場失靈等概念的理解和懷疑。他仿佛感覺到了周圍的一切聲音,完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母親楊秀蘭臨終前那帶着四川口音的叮囑,透視時空的阻隔,始終在他耳邊回響:“幺兒,讀書是你唯一的出路,是你走出大山的希望。”他握緊手中的筆,感知筆杆傳遞來的堅定力量,心裡對自己說:不能辜負這份期望。每一頁書,都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他一步邁向未來、改變命運的艱難台階。
段落2:奔波的兼職與汗水的價值
為了緩解經濟壓力,也為了能決定省下更多錢寄回家鄉小學,陳小川開始勤工儉學。他每天都會關注布告欄上的各種信息,希望能找到一份合适的。最後,在密布密麻的招聘啟事中,他進一步發發麻麻的招聘啟事寫了一張手寫的招聘信息——高薪誠聘數學家教,輔導初二學生。獎金15元的報酬在當時看來不算低,雖然對他來說已經扣了不小的收入,但他更看重的是這份工作的靈活性和能帶來的成長。
第一次去學生家試講的那天,小川特意換上了自己最“體面”的一件衣服——一件洗得已經有些發白的藍色條紋襯衫。這件襯衫是他考上大學時王老師給他買的,他一直珍藏着。雖然袖口和領子已經有些疲憊,但他前一天晚上仔細地用肥皂洗幹淨,又用熱水燙過,熨得平平整齊,沒有一絲褶皺。學生家住在城郊一個新建的小區,綠化很好,樓房看起來也很氣派。房子寬敞明亮,裝修精緻,大廳裡擺着一看就很昂貴的真皮沙發和一個超薄的液晶電視,這些都是小川從未接觸過的“城市标配”。站在門口,看着這一切,他感到一陣難以名狀的局促和不自已。男孩的母親是一位氣質很好的女士,她熱情地招呼小川進屋,端來一杯着熱氣的茶,笑着說:“小陳老師是吧?快請坐。麻煩你了,我家孩子數學老是跟不上,讓我操碎了心。”小川接過茶杯,雙手捧着,感覺溫度熨貼着手心,也溫暖着他的心。他點了點頭,語氣謙遜而真誠:“阿姨您放心,我盡力教好他。”
家教的過程遠不如想象中輕松。這個名叫小傑的男孩,正集叛逆期,對學習尤其是枯燥的數學提不起興趣。他因此經常聽一邊課偷玩手機,或者敷衍地回答問題。小川沒有生氣或放棄,他知道強壓适得其反。他耐着性子,先共識傑感興趣的話他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講解題目,不厭其煩地重複,直到小傑真正理解了狀況。他相信耐心和引導比責罵更有用。小傑一開始對這個穿着普通、外表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老師”有些不屑一顧,但小川的耐心、溫和以及對有一次上課後,小傑突然監視頭,眼神裡帶着一瞥表情,問道:“陳老師,你為啥這麼認真教啊?不就是賺點錢嘛,衍衍一下也不行嗎?”小川愣了一下,看着眼前這個略帶玩世不恭的男孩,輕輕笑了笑:“小傑,賺錢确實啊”真正重要,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讓你學會東西。你看,知識它不是死的,它能改變很多事,讓你看到更遙遠的世界。”小傑撇了撇嘴,沒有再說話,但小川注意到,從那天起,他說上課時玩手機的次數明顯減少了,表面上也開始跟着小川在書本和草稿紙上移動。
除了家教,小川學校還在食堂找到了一份更辛苦的兼職。每周三到周五的晚上,他總是準時出現在食堂的後廚,幫忙洗托盤、切菜、搬運食材,偶爾在用餐高峰期端盤送餐。稀疏而嘈雜,充滿着油煙味和蒸汽,地面沖洗因為總是濕沖洗的,走起來要小心翼翼。小川穿着肥大的圍裙,站在巨大的水池前,手動浸泡在冰冷的洗碗水裡,日複一日地重複着刷洗、沖洗的動作。他的手因為長時間泡水而變得白皙、粗糙,但他從不抱怨。領班大叔是一位性格豪爽爽的老師傅,他看小川話不多,但幹活特别勤快踏,有時會趁沒人注意,突然多塞給他一個剛出爐的熱騰騰的饅頭:“小夥子,今天幹得不錯,還有,晚上多吃點!”小川接過饅頭,感覺那份熱量和善意直抵心底,他笑着說:“謝謝叔!”然後小心翼翼地把饅頭揣進口袋裡,留到第二天早上當早餐。
兼職的日子讓小川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幾乎沒有一絲間隙。白天要上專業課,認真聽講,記下每一個知識點;中午匆匆吃完飯,抓緊時間去圖書館;傍晚趕去家教或者食堂打工;深夜拖着懶惰的體力宿舍,還要借助台燈的光亮複習功課,預習明天的課程。他每天隻睡五六個小時,眼睑常常出現明顯的血絲,整個人看起來比剛來學校時瘦了。室友李明看着他這樣連軸轉,心疼地勸他:“小川,你這樣太拼了,悠着點,别把自己習慣累垮了。”小川搖搖頭,犯了一個微笑:“沒事了,身體累點沒關系。”他沒有說出口,這種密集和熱帶的踏實讓他感到無比的踏實,也讓他暫時忘記了面對城市擁擠時的那種自卑感。每一次收到家教的酬金,每一次領到食堂的工資,對他來說都不僅僅是錢,更是一塊塊沉甸甸的磚頭,幫助他一點點地築起通向未來之牆。汗水浸透衣衫,飽滿的身體,但内心的信念卻渴望堅定。
段落3:寄回鄉裡的溫暖與責任
一個難得的周末,天剛蒙蒙亮,陳小川就早早地驚慌了床。他洗漱完畢,沒有像往常一樣去圖書館,而是特意去了學校附近的一家郵局。他手裡緊緊攥着一封信和一個用報紙裹好的小包裹,裡面裝着他小心翼翼攢下來的200塊現金和人生寫給村裡老支書的簡短家書。信紙有些舊,字迹樸實無華,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隻是簡單地寫着:“錢支書叔,我在成都一切都好,學習也挺順利的。這是我暫時省下來的一點,雖然不太,但希望能幫到村裡最困難的幾個孩子。麻煩您幫忙整理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