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換我來疼大官人,小突觸,玄幻魔法,換我來疼大官人在線閱讀">

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換我來疼大官人 > 第122章 番外三 山重水複(一)[番外]

第122章 番外三 山重水複(一)[番外]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宣和七年八月頭裡,吳縣令張松自平江府谒見長官歸來,老遠見縣衙後堂門外熙熙攘攘、門庭若市,忙叫車夫掉轉馬頭,駛到衙門口、穿正堂而過回到房中。

小厮張和打水為他洗塵,遞上一條手巾,小心道:“老爺勿怪,咱也不知是哪個嘴寬的走漏了風聲,打昨兒晌午起,各家都來人守着。我硬頂着,一個也沒放進來……”

正說着,前頭突然響起一陣鼓聲,咚咚咚咚砸得張松直冒火,将手巾重重投進水裡。小張和幫着罵道:“這班臭貨郎子,欺人太甚!老爺好賴話說盡,恁的這般沒皮沒臉緊着糾纏?”

張松搖頭苦笑道:“商人重利輕禮義,如今我擋人财路,沒叫人堵在巷底一刀攮死了,已是萬幸。”

此話聽來危聳,卻非言過其實。平江府自古乃魚米之鄉,幾百年來又以桑繭蠶絲聞名于世,與吳江、松江并稱“三江”,是兩浙路最繁華富庶的所在。其下吳縣西擁太湖,有良田千頃、農戶三萬,水陸通暢且與府城毗鄰,自來是商賈雲集、市井發達的大縣。

可自打北方戰事告急,朝廷以軍需為名目,向江南地區課以重稅,甚至特設“蘇杭應奉局”,令威遠節度使常駐蘇州,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三江百姓不堪其擾,民怨日盛。

所幸吳縣前任縣令陸識瑜祖蔭在身,朝中又有同窗好友一力庇護,雖常與應奉局周旋抗争,但尚能保全自身,勉強為吳縣百姓撐起一方天地,卻也因此仕途受阻,知縣二十餘年未能上進。

看官要問,如此說來,這吳縣縣令一職實乃燙手山芋,如何竟又落在張松手裡?原來,張松回鄉後第二年,太子側妃誕下皇長孫,朝廷加試恩科,他放棄山東生員名籍,重新在吳縣參加解送試,一舉奪魁;次年春闱,又中省試會元,卻在殿試中“惕惕怵怵、惶恐失儀”,最終隻取了二甲末名,回原籍補了吳縣縣丞之缺。

那時張松才滿十八,兩年應試已将那一百兩錢引兌光用盡,隻背着張空包袱皮,連份文房薄禮都置辦不起,兩手空空便來縣裡上任。出乎意料的是,陸識瑜非但不因此與他為難,反而待他十分親厚。見他孤苦無依,陸識瑜便叫他在縣衙後堂與家人一同居住。

陸識瑜為人威嚴莊重,平素不苟言笑,起初張松有些怕他,後來相處久了,才知這老先生隻嚴于律己、不苛責别人,甚至從不出言教訓晚輩下人。

陸家隻有一早已出閣的女兒,陸夫人見了張松自然十分歡喜,每日三餐都差人叫他上桌。時間長了,張松便以“老師”、“師娘”相稱,人都看出陸老爺子有心将他作半子栽培,不敢再問他的出身。

陸識瑜帶他行走官場、與他探讨詩書文章,經過這些年耳濡目染的熏陶,張松已不複當年輕浮狎媚之姿态,如脫胎換骨一般。可惜陸識瑜常年受頭疼病折磨,每每發作便顱腦脹痛欲裂,嚴重時甚至暫時失明。

三年前除夕那晚,陸識瑜破天荒叫來兩壇女兒紅,與夫人、張松三人同飲守歲。陸夫人閑問張松,可還記得小時舊事、從前居住何街何坊。張松一概不知,隻記得他親人去世後,孝服未脫便被街坊賣給路過戲班換了十兩銀子。

陸夫人聽罷抹淚哀歎,陸識瑜卻突然起身,甩袍便跪,吓得張松也撲倒在地,卻聽他鄭重道:“稚子無行,父母之過也。百姓不知恥,豈非父母官失職?二十年前陸某資齡淺薄,為官不力,未能庇護治下孤兒,令你漂泊受苦。幸而蒼天有眼,如今你讀書知事,掙得功名來到陸某面前,令陸某得以彌補一二。這一跪,一為向你父母親人謝罪,二來請你謹記他人在你身上犯下的過失,謹記為政當以愛民為本,萬不可使民唯利是圖、喪失禮義良知。”

[番外]')" class="btn-addbs">『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