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換我來疼大官人,小突觸,玄幻魔法,換我來疼大官人在線閱讀">

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換我來疼大官人 > 第122章 番外三 山重水複(一)[番外]

第122章 番外三 山重水複(一)[番外]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張松含淚領受,不想這竟成老師遺言。陸識瑜未能見到新年初升的旭日,沒過幾日,陸夫人也随他去了。張松以孝子身份為老師與師娘發喪,下葬那日,縣衙前大道被缟素百姓圍得水洩不通,鄉民送棺十裡,棺椁入土時哭聲震天。到了十五上元之日,平江府便下來報文,着縣丞張松補吳縣令缺,原來陸識瑜一年前便往吏部遞了舉薦文書,早将衣缽穩穩傳與張松。

陸識瑜過世後,張松臨淵履薄、克勤克儉,不敢有絲毫怠慢。三年來,吳縣各項事務皆因循舊例,仍像陸老爺子在世時一樣,倒也平安順遂。唯一的變數便是稻桑之争。

看官聽說,三江諸縣既稻田遍布,又桑蠶滿地,原本稻農與桑農各司其業、相安無事,可稅負逐年加重,稻田收成卻是定數、難有長進。莊戶人家春種秋收,一年到頭所得被搜刮殆盡,日子逐漸不好過了。

與此同時,因明州海商貿易繁盛,種桑養蠶的桑戶收入頗豐,不少稻農便動了心思,有意改稻為桑。收絲的商賈巴不得家家産絲,絲多了,他們便可壓低買入價格,賺取高額差價,便趁機遊說鄉裡,鼓動稻農改行。因此每年有不少農戶秋收後便堆填水田,向桑農購買蠶子,預備來年改種桑樹、養蠶做絲。

大宋有律,農戶改行易業,需向縣裡報備換籍,近年來,每到夏末秋初,來換籍的百姓便絡繹不絕。陸識瑜雖心疼百姓受苛捐雜稅之苦,可作為一縣之長,他不得不作長遠考慮。若允許大批農戶改稻為桑,糧食必定減産,一旦遭遇旱澇災情,後果不堪設想。

再者,三江兩府是東南産糧重鎮,兩浙路全省數十萬人的口糧全出在此處,茲事體大,退讓不得。于是陸識瑜定下規制,吳縣治下各村各莊,農戶、桑戶之比不得低于□□,否則便要承擔額外的賦稅。若有人想改稻為桑,須得與同村鄉親商議談妥,在限定比例之内方才可換籍。

從前有陸識瑜在,各項規矩令行禁止,無人敢鬧;可張松不比陸識瑜,他年輕根基淺,朝中又無人照拂,陸識瑜一死,便有人蠢蠢欲動,受利益驅使打起了改稻為桑的主意。

縣中做絲帛生意的商賈富戶,先是找張松哭窮,說絲繭量少昂貴,他們不得不高價收絲,入不敷出。張松好歹跟随西門慶混了那幾年,怎會被這種鬼話蒙蔽,當場便掰着手指頭替他們算了一筆賬,直把人算得張口結舌,灰溜溜走了。一計不成,這些人便打起了歪主意,有向張松送禮行賄的,有往村裡使錢煽動農戶鬧事的,張松都堅守本心、勉力應付,苦熬了三年。

今年一入夏,市上絲繭價格突然一躍而起,許多稻農經不起暴利誘惑,為改稻為桑無所不用其極。商戶們又趁熱打鐵,使錢買動地痞遊民,假扮稻農來縣衙鬧事。甚至有人不知從何處查到張松身世底細,在街坊間散布謠言,說他原為他人娈寵、靠獻身谄媚才得陸識瑜看重。

張松從來不覺得自己有甚麼名節可守,但因此連累恩人老師受辱,他着實忍不下去,便一怒之下上平江府請令,要将吳縣絲繭納入官賣,斷了那些豺狼的念想。

張松令張和取來官服冠帶,穿戴齊整後便升堂問案。堂下直直跪着個胡商打扮的英武漢子,張松将驚堂木一拍,沉聲道:“何人擊鼓?有何冤屈?”

那人磕頭行禮,接着直起身子拱手道:“小人乃泉州客商,初來寶地,欲開間小買賣安生置業,卻被歹人打砸鋪面、搶劫一空。請縣令大人為我做主。”

張松一聽便覺荒謬,隻怕又是來鬧事的,便将驚堂木一擊,喝道:“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我吳縣詩書禮樂之地,怎會有大膽狂徒,在此明火執仗,公然……”話未說完,他忽而看清堂下之人面孔,驚得瞠目結舌,“玳安哥?!”

[番外]')" class="btn-addbs">『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