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瘟疫好似隻在東南方沿海城鎮蔓延,拂曉二人一路向西,以拂曉的速度,不出幾個時辰就來到了一座小鎮,這裡的百姓雖不說多麼富裕,卻也安安穩穩。
“沈雲松說,自潮汐十六歲飛升以後他便離開了戚府,和阿蘭住在一起,饑荒來臨時,戚老爺開始還有餘力布粥施善,可後來餓極了的百姓成群結隊的去搶戚府,把戚老爺他們趕了出來,從那以後便再也沒見過他的身影。”
薄暮确實是餓了,猛嗦了兩口面,見拂曉憂心忡忡,又安慰道:“也許是戚老爺在瘟疫來臨前離開瑤城了呢。”
也許吧。
這模棱兩可的答案并不能使拂曉放下心來,這回去要怎麼面對潮汐呢?
她還滿心歡喜的等着自己把戚老爺的消息給帶回去呢。
“你安心吃吧,别嗆着,我去多買點幹糧,帶到瑤城裡,興許可以緩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眼見着拂曉就要離開,薄暮趕緊稀裡糊塗把嘴裡那口面咽下去,噎得他眼前黑一陣白一陣,手上還不忘牢牢抓住拂曉的袖子:“别!”
拂曉剛要起身就被薄暮重新拽回凳子上,她緊張道:“怎麼了怎麼了?你是不是被噎到了?”
薄暮搖搖頭,“不,拂曉姐姐,你不能帶着吃的回去。”
見拂曉不解地看着自己,薄暮解釋道:“你一個人怎麼帶走那麼多人的口糧,況且古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口糧不足的情況下,那些沒分到的人或者是分到口糧太少的人怎麼會甘心?”
“然後他們今天得到了好處,明天還會叫你去弄吃的,你天天隻為了這個來回奔波,哪裡還有時間給他們治病?”
薄暮心裡莫名有些不太舒坦,憑什麼要為了一群不認識的人勞碌奔波,耗費自己的法力為他們治病。
可又想起拂曉對他說過的話,要在自己能力所及内幫助他人,薄暮又覺得心裡堵住一塊,有話說不出。
罷了,既然是拂曉希望他如此,他便按照她喜歡的那樣去做。
“你也不想百姓們為了一點吃的而大打出手吧?”
拂曉覺得薄暮說的有點道理,可她又猶豫着:“可是......我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他們苟活于疾病,卻死于饑餓,那我們救活他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疫病是人禍,可饑荒屬于天災,我們能盡力減緩人禍的蔓延,卻不能幹涉天道的輪回。”
薄暮說完自己都吓了一跳,他怎麼會說出這麼有哲理的話來。
他偷瞄了眼拂曉,發現她正托着腮,黯然傷神,顯然是沒有看到自己此刻驚訝的表情。
拂曉咬着嘴唇,承認道:“你說的不錯。”
看來拂曉姐姐把自己的話聽了進去,薄暮滿意地點點頭,安心嗦起面來。
等二人再次回到瑤城的時正看到李公明焦急地來回踱步,見兩人回來,李公明眼睛一亮沖到二人面前,焦急道:“您二位可算回來了!小民們都盼着二位神仙呢!”
拂曉安撫着九十兩,之前把它忘在外面一天一夜,真是太對不起它了,九十兩朝拂曉噴着鼻息,表示自己的不滿。
“李城主,您還怕我們不回來?”
薄暮唇角帶笑,笑意卻不達眼底,他睨了李公明一眼,接過拂曉手中的缰繩,悠悠扔下一句:“我們可不是白眼狼。”
李公明頓時想到他們之間鬧出的不愉快,幹巴巴讪笑兩聲:“不敢不敢,在下這是替全城百姓關心二位神仙,沒有别的意思,您見諒。”
拂曉也對這位先斬後奏的城主沒有什麼好印象,卻沒有表現出來,那李公明一副有話想說又不敢說的樣子有些滑稽。
不過至少這是位肯替百姓着想的好城主,拂曉如此想着,便心軟了,溫聲道:“等我二位安頓好馬匹,自然會去為百姓診治。”
交代給薄暮辦的事他很妥帖地完成了,将百姓們的姓名住處細細很有條理的記在了幾張紙上。
拂曉本想着挨家挨戶上門去診治的,沒想到薄暮遞給她一張簡易的花名冊,說給百姓們按人頭每人發了一張箋紙條,上面寫着号碼,記在姓名的後面。
名單上按順序列了密密麻麻兩百多個人名,薄暮已與李公明說好了,每日接診五位病人,地點就在城主府内,百姓們按号碼依次前來受診。
拂曉看着花名冊上規整秀氣的字迹,在欣慰的同時感到一陣心酸。
偌大的瑤城,原本擁有二十多萬人口的一座大城,被饑荒與疫病折磨的就剩下這兩百多口人了。
“接診從明日開始,拂曉姐姐,你今天也累了,要好好休息。”薄暮叮囑道。
“每日才接診五人啊,其實我可以再多救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