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過年餃子吃什麼餡的?”
有錢人的快樂,她大抵想象不到,總之不會是像林高科那樣,每年一成不變是豬肉蝦仁三鮮。然而傅若年放下手機搖搖頭,淡然道:
“沒吃。”
“啊?”林琅震驚地轉過頭,“過年哪有不吃餃子的?”
她說完旋即意識到,祖國地大物博,南北方的習俗有所差異,立刻補充道:
“是不是你家長輩有南方人,吃湯圓?年糕?年粽?還是……八寶飯?”
林琅一樣樣細數,把她知道的所有春節美食都數了一遍,傅若年卻仍僅是疏冷笑着:
“我不過年。”
懂事之前,他的确不知道什麼叫作“過年”。家裡沒這個習慣,便不曾有人告訴過他。直到上學,班主任要求寫有關春節的作文,同學們紛紛讨論過年期間的安排,他才意識到,過往的人生裡,一直有一個被忽略的節日。
并且這個節日,對于大部分華人而言,象征着阖家團圓,共享安樂。
那年除夕,他按照作業的要求,親手繪制了福字,寫好春聯,交給陳麗瑾。可不待他将老師的要求說出來,那份作業便被陳麗瑾撕得粉碎。
陳麗瑾固然不疼傅若年,但她始終以一個情緒穩定的職業女性自居,無論如何不會做出這種事。
傅若年猜想,他一定狠狠觸到了母親的黴頭,此後關于春節的一切,便再不提起。
直至高中畢業,傅振華堅持帶他一起前去墓園祭奠傅華年。
陳麗瑾将各式祭品擺在傅華年墓前,溫柔而哀怨地脈脈訴說昔日母子情誼,傅振華沉默淚垂,輕輕掃去了墓碑上的塵土。
傅若年站在他們身後,從陳麗瑾的話中得知,傅華年的陰曆生日是當年的除夕,自他離世,傅振華和陳麗瑾就再不過春節。
他能理解。
骨肉至親離世的悲痛,足以抵消團圓氣氛帶來的所有歡樂。
林琅見他情緒不高,猜到或許有内情,也沒繼續聊這件事。她在微信小程序上看了一眼排隊進度,順手點進了朋友圈。
學生家長們都在曬孩子們在春節期間的成長與收獲,内容大差不差,她一目十行,快速劃過,卻在許老師發的九宮格上短暫停留。
許老師經驗豐富,向來比她更會做教育成果外化,春節是難得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林琅逐一點開那些圖,多是孩子們貼福字、寫春聯的照片,點到第七張時,一張熟悉的小臉兒映入眼簾。
是之前打了她班上杭文的馮啟。
這孩子似乎又長高了,端着一個漂亮的生日蛋糕,倒真有幾分小大人的成熟。與他合影的人正是楚晔,換下一身嚴肅刻闆的西裝,這位楚總裁更像傅若年了。
“好巧啊,”她感慨,“許老師班上學生的家長是除夕過生日。你看。”
她說着,把手機拿到傅若年眼前:
“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長得和你很像的那位家長。”
傅若年垂眸看去,目光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