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焚書為燼 > 第18章 開學

第18章 開學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冬雪消融,太學院朱紅的大門再次敞開。琅琅書聲取代了寒假的喧嚣,空氣中彌漫着新墨與舊卷交織的氣息。隻是講席之上,已不見裴衍那放蕩不羁的身影,隻餘下新任老師略顯刻闆的講解聲。裴衍的離去,如同投入池水的一顆石子,漣漪散去,留下一種空寂感,也宣告着一個階段的結束。

新學期伊始,太學迎來了一批通過嚴格選拔入學的寒門子弟。他們穿着漿洗得發白的青衿,眼神中既有對知識的渴望,也難掩局促與不安。為首的名叫**李硯**,身形瘦削,面色微黃,但一雙眼睛卻亮得驚人。

顔清徽作為太學翹楚,自然成為這些新同學關注的焦點,也主動承擔起引導之責。一次課後,他見李硯對着昂貴的筆墨紙硯面露難色,默默将自己多餘的勻了一份給他。李硯受寵若驚,連聲道謝。在随後的交談中,顔清徽才得知,李硯的父親是城外佃農,為了供他讀書,家裡已債台高築,連母親抓藥的錢都常常拖欠。

“顔兄,我……我有時真怕自己熬不下去。”李硯聲音低沉,帶着不屬于這個年紀的沉重,“但若不讀書,我們這樣的人家,永無出頭之日。”

這番話深深觸動了顔清徽。他生于鐘鳴鼎食之家,雖知民間疾苦,卻從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寒門學子背負的千斤重擔。他想起祖父常言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何為“本”?或許不僅僅是個人學問的精進,更是對這世間不公的體察與改變的責任。

自此,顔清徽開始有意識地與李硯等寒門學子交流,了解他們的困境。他利用自己在學子中的影響力,組織同窗捐贈舊書、勻出紙墨;甚至私下向管理太學庫房的官員陳情,請求酌情減免部分困難學子的雜費。他不再僅僅專注于自己的學問,目光開始投向更廣闊的社會,一種兼濟天下的社會責任感,如同初春的嫩芽,在他心中悄然萌發。他常對程懷瑾等人說:“吾輩讀書,非僅為功名,更為明理濟世。寒窗之苦,當知其所以苦,方能解其苦。”

與此同時,赢昭的處境也悄然發生了變化。秦國新君勵精圖治,國力日增,郢國朝堂對這位質子的态度,也從過去的輕慢羞辱,變得謹慎甚至帶有一絲忌憚。赢昭敏銳地捕捉到了這種變化,腰杆挺得更直了些,眉宇間那份隐忍下的鋒芒也愈發明顯。

他對顔清徽的依賴與敬佩也與日俱增。課業上的難題,對時局的困惑,甚至一些深奧的治國理念,他都喜歡在課後或閑暇時向顔清徽請教。顔清徽總是耐心解答,引經據典,條分縷析,常常令赢昭茅塞頓開,心中敬佩更甚。赢昭有時會凝視着顔清徽專注講解的側臉,心中那份因下藥事件而産生的尴尬早已被強烈的求知欲和親近感取代,甚至隐隐生出一種……難以言喻的依戀。

然而,顔清徽始終保持着一種溫和而清晰的距離感。他幫助赢昭,是出于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困境中人的同情,更是因為認同赢昭那份不甘人下的志向。但他從未忘記赢昭的身份——一個懷揣着巨大野心、可能改變天下格局的質子。這份距離,并非冷漠,而是清醒。赢昭能感受到這份距離,心中偶爾會掠過一絲失落,但更多的是對顔清徽這份清醒的尊重。

一次經史策論課上,老師抛出一個關于“禮法與人情”的難題,衆學子争論不休。出身書香門第的杜若薇,一位才情不輸男子的女學生(她女扮男裝,雖然大家都知道了,心裡已經默認),卻條理清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引經據典,邏輯嚴密,竟駁得幾位自視甚高的世家子弟啞口無言,連老師也頻頻颔首。

課後,顔清徽對赢昭由衷贊歎:“杜姑娘今日所言,切中肯綮,見識不凡,令人欽佩。”

赢昭聞言,眉頭卻幾不可察地蹙了一下,語氣帶着一絲不易察覺的輕慢:“女子之見,縱有些巧思,終歸格局有限。治國安邦,非其所能。”

顔清徽停下腳步,正色看向赢昭:“赢兄此言差矣。昔日班昭續《漢書》,蔡琰救典籍,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安定邊疆,哪一位不是巾帼英豪,改變了曆史軌迹?智慧與力量,何分男女?杜姑娘今日之論,非是‘巧思’,而是真知灼見。若因性别而輕視其才,豈非自縛雙眼,錯失良師益友?”

赢昭被顔清徽這席話說得一愣,他從未從這個角度想過。看着顔清徽認真的眼神,再回想杜若薇課堂上那自信從容的風采,他心中的偏見如同堅冰遇火,開始松動。他沉默片刻,緩緩道:“阿徽所言……有理。是我狹隘了。”這一刻,赢昭對女性的認知,因顔清徽的直言而悄然改變。

平靜的校園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波打破。風流成性的韓三少(韓琦)惹下了大麻煩。他與一位家道中落、但門第尚存的貴族小姐柳依依暗中有了私情,緻使對方珠胎暗結。事情敗露,柳依依的父親震怒,逼韓琦負責娶親。韓琦畏懼家中嚴父(韓家希望他攀附更高門第),又嫌棄柳家勢微,竟想矢口否認,避而不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