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琮有些氣憤,又覺得有些可笑,孩子的舅舅舅母竟比父親着急得狠,又對文钰道,“安排人手來伺候罷,你婉姐姐一夜沒睡,中午隻吃了碗粥,撐到現在,讓她回去休息;我下午還有事。”
文钰道,“我讓司機去接紫芬、紫華了。”
可待文琮和婉凝離開後,文钰見文琮和婉凝出雙入對的樣子,竟也又覺得有些委屈,好在劉太太和劉二太太都趕來陪她,才好轉些。
回家路上,文琮一路捏着婉凝的手,見她在車上也不願休息的,便顧自對她道,“一會到家,你好好休息一下,這幾天也許少不得去陪伴文钰,卻也要顧及自己的身體。我下午還要出去一趟。”
“去做什麼?哥哥也一晚沒休息,昨晚跑東跑西的,比我還辛苦些。”婉凝關心文琮道。
“和貝麟約好了,去談李順記的收購。”文琮淡淡道,“約的四點半。”
婉凝這才發現副駕駛座位上放的西服套裝,想來文琮是托了司機回家取的。
“噢。”婉凝還想多問兩句,可想想他的公事,一向自己安排得極好,便沒在開口。
文琮在公和洋行工作時,隻是在營造過程中,有些些機會與營造廠做技術溝通,洋行的大項目通常責任明确,等級森嚴,設計師原隻顧着做設計,對建造之事知之甚少。在啟明,也有張遠東兄、唐樹屏并曹次骞操心營造和外包委托之事;到了Cozy項目上,因着業主貝潤生主導營造,又有意讓貝麟參與、鍛煉,文琮才也有機會跟着學習了解一些門路。到了虹橋療養院中共濟社的施工中,遇上李順記這樁事,才意識到掌握營造廠,才算是把建造整個環節打通些,建築從設計到建造才算是可以閉環的,又則近來曹次骞、江樹笙撤股的事,啟明開始複盤每個項目,張遠東和唐樹屏查出來曹次骞在幾樁小的采買事宜上,數字相左得厲害,而曹次骞也堅持說張遠東、唐樹屏手上也并不幹淨,文琮才真真切切看到營造采買上的諸多門道。聽聞滬上很多獨立設計師是會公然在采買事宜上吃回扣的,又親眼查驗過,同樣一款産于雲南的大理石,價格可有上下50%的浮動,着實吃驚不少。文琮想來,掌握營造事對成本控制、效率控制、質量控制助益頗大,又逢李順記遭此一劫,卻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口碑在外,正是收購的好時機,于是與貝麟便不謀而合,兩人決定合股收購李順記。李順記在天津、武漢、昆明亦有分社,如是,也能為日後承接吳大維的廠房設計項目做好準備。隻是,這一通謀劃,是文琮和貝麟背着啟明其他股東做的。
婉凝臨下車時,文琮還囑咐婉凝道,“此事是我和貝麟的籌劃,要替我保密。“
婉凝點點頭,卻還是忍不住問出口,“哥哥的錢還夠嗎?“
婉凝記得芮香與她說過顧家老宅的房價,也聽文钰講過三哥自立門戶的這兩年,行業形勢一般,啟明又多承接國民政府的項目,未必盈利。
“貝麟手上有些錢,我手上有些,也與父親、二哥先借了點。“文琮又對婉凝道,”莫擔心。哥哥還是養得起你的。“
婉凝被他逗笑,又寬慰道,“我也能賺錢的,哥哥一時周轉不開,我們也有飯吃的。“
婉凝自父親離世後,便養成了精打細算的習慣,近三年了,儲蓄、投資并劉老太太給的零用等,确實存了一些錢,可文琮既然要出資做廠,她在共濟社開藥廠的事就要先擱置了。
為了讓共濟社中有勞動能力者自食其力,婉凝和愛玲早商量要在共濟社開設一些可營利、自産血的營生。近來共濟社中肥皂的營生運轉良好,她和愛玲便想着購置兩台機器,協調更多勞動力制藥;場所可以放在共濟社二社的地點——貝家倉庫,但購置機器,着實需要大量銀錢。
婉凝隻能找了些理由與愛玲說明,合股藥廠的事恐怕要從長計議,貝麟說過,若婉凝做生意需要銀錢,他定慷慨相助,愛玲左思右想,還是問她道,“若我弟弟想替你入股,你覺得如何?“
婉凝婉拒道,“他若是想入股,二嫂做主便是,我沒有意見;替我入股,便算了。婉凝不才,也有些配藥的手藝,加上平日經營管理的辛苦,不知是否能折些幹股?“
愛玲自然明了婉凝的想法,又想着貝家在此事上已經出力不少,不讓貝麟參與其中,恐怕更是件好事,便也就此作罷,隻是購置設備,着實是筆不小的開支,思來想去,愛玲便問劉家二嬸嬸是否有興趣參與。原來劉家二太太劉曹月禾在香港慈善界也是頗有名氣的活動家,更是保良局的院董。
劉曹月禾起初參與慈善之事,頗有些功利,在香港,上至港督家庭,下至各式西洋大班,及新派中國家族,都以熱衷善事為傲,甚至很多生意都是放在慈善晚宴上交談對接;但曹月禾參與其中之後,也從慈善之事中找到諸多樂趣,久而久之,更覺是肩頭亦有責任的,每每與愛玲和婉凝交流起來,也覺得想法相投,聽了愛玲的宏願,又聽婉凝描述了具體設想,當下便答應現金入股,支持善事,曹月禾還在劉太太面前極為贊賞愛玲和婉凝的想法和能力,這讓劉太太也覺得頗有面子。
中秋節後,婉凝還專程到昆山走動,聯系了幾家舊日為顧家診所供藥材的藥材商人,正順路往吳中平江巷看望婷芳的父母,恰逢婷芳回家進藥的日子,便與婷芳說起她要開設藥廠及曹月禾入股藥廠的事,婷芳便說與姜阿爹,姜阿爹又拿出一筆給到婉凝,姜嬸嬸替他道,“那日姑娘給的銀錢,我當成是您入股這間藥材鋪,這間藥材鋪也多虧了老爺的方子和舊日的口碑,運轉甚好,這三年,也賺了不少,現今姑娘有用處,就好好收下。”
姜阿爹一家如今都自食其力,家有餘糧,婉凝甚覺安慰,也沒計較姜嬸嬸放在她手上的是幾多銀錢,卻再沒拒絕。
婉凝對姜阿爹、姜嬸嬸感恩地笑着,又看着婷芳在前台櫃上張羅着,“這些從上海藥廠進的西藥平日賣賣就是,送到北邊那筆大單的藥,還是要進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