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晏,鄉試還沒有後世朝代那麼嚴格,考官閱卷都是直接閱考生的親筆卷,對考生的字迹還是要求不低的。隻有在省試的時候才會有專人謄抄考生的試卷,以防通過字迹作弊。
現在常瑜的字迹經過這麼多年的練習,雖然還是有些匠氣,但好歹有非常擅長書畫的兄弟姊幫忙,乍一看還是能入眼。
于是常瑜貼經的答題過程還算比較順利,也沒有出現卡殼和疏漏,卷面也算工整漂亮。
等她将答案都謄寫完成時,才隻用了一個下午和第二天一個上午,她第一個晚上時并沒有用木燭熬夜。
在考場,木燭數量也是有限的,考生用完并不會補發,在某意義上也算是一種時間限制。當然這麼做也是怕有些考生完全不睡覺,熬出問題,這都是有前例的,連熬五夜到猝死什麼的,讓人實在不能小看一些學子的拼命勁兒。
第二天中午,常瑜拿出了小爐子,又煮了一些米粥,還将碎鹹菜和硬胡餅也掰碎一些一起煮了吃,這味道也着實讓人不敢恭維。不過現在他們這些考生也顧不得什麼食物味道了,能夠安全入口不鬧肚子就是最好的。
吃過午飯,常瑜閉目養神躺了一會兒就開始了下一個科目的考試,她拿出了時務策的試卷,開始在草稿上構思文章的結構。
既然都是大衆套路,那也得在套路中寫出新意,不能完完全全是老幾套。所幸常瑜的知識面非常廣,既有這幾年在大晏幾位夫子的教導和在國子監上的課,還有在現代時積累的各種現代水利農田思想。她的文章在經過不斷地打磨後基本已經能夠将她的所學所知融會貫通,頗有些舊中取新之意。
加之她的文筆雖然不太符合大晏偏好的華麗對仗,但帶着一些銳意進取、蓬勃向上之感,讓人看了心中不覺贊歎,實在是務實又言之有物。
常瑜這篇策論文章寫得一氣呵成,結構嚴謹,内容又不失新鮮之感。寫完之後,她又反複進行了幾次檢查,确認文章内容沒有任何疏漏和不該有的隐喻内涵後,将其謄抄在了答卷上。整個答題過程可以說是小心翼翼,沒有什麼錯處。
答完了時務策文,常瑜的考試時間已經到了第四天,她還有一篇以花喻才的詩和一篇以物喻情的賦沒有完成。
看着擺在按上的卷子,常瑜終于陷入了無奈中。她感覺不管過去多久,自己都難以适應這種非常需要文采的詩賦考試。
如果是單純考實用一些的東西,常瑜可以寫的非常有條理,就像寫論文一樣,将自己整理好的内容逐條列舉出來就可以了。但是現在,大晏的詩賦是要求辭藻華麗的,有些人寫得還非常浪漫,而常瑜隻能按照之前紀夫人給她總結的詩賦特點,一點一點将她能想到的寫作素材按照韻腳填到自己的詩賦中。
在常瑜絞盡腦汁的兩天中,她總算是完成了一詩一賦。
其中的詩是以迎春花喻機敏的人才,像迎春花能最早感知到春天,有些人才能夠最早知道世事的變遷。常瑜寫完就知道自己的詩離狗屁不通隻有一點點距離,隻能祈禱閱卷的官員能夠理解她的大體思路,不會給她最差的批卷。
而她寫的賦,則是以玉璧喻堅貞之情,雖然同樣沒有大晏人最愛的華麗,而且内容并不出挑,但好歹也算對仗工整言之有物,常瑜自己估計着雖然難以得到高分,但也不會像詩那樣慘烈。
寫完了詩賦,她照舊認認真真地謄寫到試卷上,總算是在收卷之前将所有内容都完成了。為了保險起見,常瑜在三項答題都結束後又對試卷進行了仔細的檢查,覺得從錯别字到思想内涵,都沒有任何問題後,才總算是放下心。
此時時間已經到了鄉試最後一天的下午,對大部分考生來說,答題已經算結束了,不過基本沒有人出考場,大家都會在考官宣布收卷才離場。
而對于個别還沒有答完題的考生而言,他們可以将時間延續到自己所有木燭都燒完,之後不論有沒有答完所有題目,他們都必須交卷了。
“時辰已到,諸位考生等待監考收卷。”随着三聲鼓響,主考官宣布了考試的結束。
常瑜整理好所有卷子就坐在自己的隔間等待收卷,她能聽到附近有沒有答完題目的考生發出的抽氣聲,還有答完題的考生收拾東西的窸窸窣窣聲。
“希望我能夠一舉成功啊,不然等便宜奶奶到了,家裡又有得熱鬧了。”常瑜交完卷子一邊拿着東西往外走,一邊想着最近要回到京城的常老夫人。
等老太太回京,定然是不會支持她考科舉的,哪怕最後她成了舉人,恐怕也得有一番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