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熹的晨光照進三交六椀菱花窗,鳳華宮的光線十分昏幽,因着昨夜下過一場雨,今日也未見得轉晴,天色仍是陰沉沉的。
一縷煙線從紫金香爐裡袅袅升起,逐漸暈染成團,八角鳳穿牡丹圖樣的宮燈照在百寶屏風後,屏風後傳出飽含斥責意味的威嚴女音——
“珩兒,怎地就光顧着給宋泠然安排婚事,不顧明棠的死活?你惹得明棠好生傷心!”
鋪着絨毯的貴妃榻上,皇後正身端坐,金線密密織着鳳凰翎羽的赤色宮裙如雲波重疊,鳳冠上珠花團簇伴着她說話一顫一顫。
立在屏風前的太子還未脫下朝服,深沉的玄袍上繡着四爪銀龍,眉眼間褪了幾分溫和,多了幾分冷清。
遭到斥責是意料之中的事,薄明棠長年累月承歡皇後膝下,雖非親生,也早已勝似親生。
薄珩迎着皇後嚴厲的視線,輕微地攏起眉宇,問:“長樂來找母後哭過?”
皇後冷笑道:“還得明棠來找我哭?昨個兒你端皇叔進宮,問我你究竟是怎麼個意思,雖然明棠嫁不得裴澈是不争的事實,但你好歹顧及下你妹妹和你端皇叔的臉面……劍舞?!賤到非要宴上舞?!”
劍舞并非自己有意安排,薄珩聽了這話不免還是眉頭一跳,指尖用力揉了揉額角,道:“母後息怒,此事的确是兒臣做得不夠穩重,稍後兒臣選幾樣禮物,親去端王府給長樂賠禮道歉。”
皇後豈非要他低頭,隻是想不明白他一向行事周到,為何偏偏在這種事情上出現了的纰漏,還不曾跟她商量。
勉強消了消火氣,她素手執起一隻茶盞,撥了撥茶蓋,沒好氣道:“明棠的婚事你勿要插手,也不許你再讓她同誰相看。有空你還多管管永甯罷,前兩日她揚言要自個兒辟府找面首,這樣下去哪個好兒郎敢給她做驸馬?”
薄珩眉宇攏得更緊了些,穩穩應下,方聽得皇後歎了口氣,放軟了語氣道:“珩兒,你也知母後并非全然怪你,母後知你都是為了你外祖母。想想自從你外祖母去世後,母後不曾有一日安甯過,總惦記着你外祖母的遺願,既然眼下事情已經鬧開,不如幹脆給宋泠然和裴澈賜婚罷,待得她嫁到京都,姜老夫人總該來京都一趟,介時請她去探望探望你外祖母。”
此話一出,鳳華宮裡陷入詭異的寂靜,連宮外的鳥雀都似被毒啞了,一點啾鳴聲也沒有,唯有檀香的雲霧仍在無聲地缭繞。
皇後直覺不對,唰地看向太子,“怎麼?!”
薄珩抿了下殷唇,“兒臣打算送她回江南。”
皇後滿面震愕,反複在他俊容上掃了幾遍,确定他沒有說笑,“叮——”地将茶蓋扔到茶杯上,擱下茶盞起身惱火道:“珩兒,你究竟想做什麼?莫跟我說平陽侯府抵死不願,你不得已為之。”
“宋泠然不喜歡裴元序。”薄珩淡然與皇後對視,“她有心儀之人了。”
所以……
他忙活了半天,連宋泠然有沒有喜歡的人都沒弄清楚,鬧出了如此大一個烏龍?
看着兒子幽然的眉眼,皇後擡手抵住額頭眼見的頭疼,片刻怅然道:“罷了,她既鐵了心要回江南,母後也不強求,否則你外祖母知道了也不會高興,你打算什麼時候送她走。”
若是走得不急,興許還有轉圜的餘地,裴澈懷珠韫玉,京都多少女子喜歡。
薄珩應道:“路遠,兒臣讓欽天監算吉日,目下還沒定下來。”
聞言,皇後松了口氣,愈發的冷冷靜,道:“若是沒定好那便不用着急,過幾日常平縣的消息傳來,說不定你父皇要讓禮部籌辦兇禮,介時禮樂可以交由她來譜曲。”
所謂兇禮,即發生災禍時要舉行的祭祀典禮,祈求上蒼庇佑并告慰亡靈,因着每一場兇禮都要竭表誠心,祭祀時的禮樂每年都換,之前一直都是由宮中禦樂坊首席負責編排。
薄珩神色頓了一下,方答:“她若願意,兒臣便将她留下來。”
皇後見兒子沒有反對,見了兒子到底開懷,連忙問秦嬷嬷是否備好了早膳,要和兒子一同享用。
-
早上雨停了一陣,辰時末的時候又開始淅淅瀝瀝地下,因着天氣不好,宋泠然的心情也頗為煩躁,焦尾動人的琴調入耳亦是聒噪。
在撫完第四遍具有平心靜氣功效的《大藏》時,她的心情仍是說不出的低落,“铮”地一聲停手。
明秀正支使着宮女們清掃花瓶書架,聞聲側頭一望,于是朝宋泠然走了過來,溫聲問:“宋女師還在為自己做錯的事心煩嗎?”
“沒。”宋泠然垂着纖長細密的眼睫,“我在想要不要給郡主發拜帖,登門解釋一二。”
明秀訝異地挑了下秀眉,似是明白了些什麼,想了想,給出了建議:“宋女師既然對裴世子無意,又無意惹得郡主傷心,将郡主約出來私下說開也好,郡主一向明事理應當是不會怨恨您的。”
宋泠然又擡眼看向她,抿了抿紅唇愈發郁結,“可我當初進宮是為了精研琴藝,順便教授太子,如今被卷入這些是非裡,已與我專心研琴的初衷背離了。”
她原以為自己琴心如磐,不會被任何事情幹擾,卻發現自己也有靜不下來的時候。
明秀笑意漸無,捉住她置在琴案上的雙手,順着蹲下身來仰視着她,道:“宋女師,婢子雖不懂琴道,但好歹在您跟前聽訓了三年,您說過的未嘗人間八喜八苦何以稱聖,不曆千人千事難以成神,所謂琴音不過是一生之情凝于弦上,或許之事便是千事之一情之所至呢,願意體諒旁人絕非失了琴心。”
宋泠然霍然一怔,而後眼底漸如冰雪消融,綻放出一抹梨花般的笑意道:“我這就去寫拜帖。”
當宋泠然寫好拜帖時,明秀也已經為她拾來了鬥篷,腋下夾着一把傘,她一面為宋泠然穿上鬥篷,一面将油紙傘遞過去道:
“宋女師,路上小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