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墜車,那是足以改變盛淩雲一生的重要經曆,也是自己長時間下線的劇情點,遊祯不得不重視。
書中所言,是原主為了給遠在臨州的舅舅祝壽才有此一行,他找借口捎帶上了盛淩雲,要他同自己一塊去。
實際上他早就暗中計劃好,叫遊初先走一步,自己則居心叵測地在半路上将盛淩雲推了下去。
同行的仆人都瞧見了,卻無一人制止,也不敢上前搭救,眼睜睜看盛淩雲摔在地上滾了幾圈落下山崖,而後生死不知。
後來盛淩雲留着一口氣,在原地等死的時候陰差陽錯被流明宗的長老撿了回去,又被破格收為了關門弟子。
然而盛淩雲到底來路不正,不是同旁的弟子一樣先是報了名,後又通過層層考核才在流明宗有一席之地的。他來得蹊跷又突兀,又沒有可靠的身份背景,像他這樣名不正言不順的人,自然成了衆弟子當中的異類。
有剛入門的弟子瞧他不順眼,暗地裡又是孤立又是給他使絆子的,手段雖不及遊祯惡劣,卻也上不得台面。
對此情形,盛淩雲一一受了,隻刻苦用功練武,其餘的一概不管,不曾報複回去,也不曾上報給長老。如此兩年後他在宗内大比中大放異彩,以絕對的優勢拔得了頭籌。
宗門内絕大多數弟子都是從小習武,根基牢固,又有一部分人還有不俗的天賦,盛淩雲這個半路出家的人練習兩年就能脫穎而出,實在是叫人大跌眼鏡。
這一戰使得當初捉弄過他的人都驚訝不已,又覺此人真是大度,紛紛對他改觀。
也有心高氣傲不服氣的,後來私下裡找他單挑,無一不被打得落花流水,在絕對的實力差距下不得不認可他。
自此盛淩雲在宗内站穩了腳跟,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衆弟子欽慕豔羨的對象。
其實盛淩雲不是寬容,他隻是不在乎。不在乎别人對他的排擠,也不在乎有沒有人認可他。
有了原主這個對比,那些捉弄人的小把戲都不夠看,也無法引起他情緒的波動。
再壞的,也壞不過原主,那些弟子隻是排外欺負人,想要他低頭屈服,而原主是真正想要他的命。
可謂雲泥之别。
然而這種不在乎被其他人曲解成了大人有大量,他也不去辯駁,倒更讓人稱贊他真是有氣量。
盛淩雲在流明宗練武多年,對原主的恨不減半分,卻學會了隐藏。他并不急着報仇,因為他發現要殺一個人太簡單了,以至于十年之後他把劍刺進原主身體的時候,都沒有太大的快意。
原主于他,渺小如蝼蟻。
虐也要分有沒有虐到點子上,遊祯以為,對于盛淩雲來說,有些被虐的經曆是必須的,而有些又無足輕重。
塑造了他性格的,促使他成長的,又或者給他帶來某些足以推動劇情發展的執念的,那些經曆不能改動,在遊府的日子就是如此。
而流明宗被其他弟子欺負的事不會擾他心智,也不能讓他在意,這樣的劇情無法給盛淩雲帶來心境上的變化。
作者會這麼寫是為了觀感上帶來一種階段性打臉逆襲的爽感,如果摘掉這一段,也不會影響對角色的塑造。盛淩雲會一開始就能在門派有立足之地而非受人排擠,這和他兩年之後的境況其實是分毫不差的。
因此這樣的劇情其實可有可無。
那麼要尋求突破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入宗的身份不對和時機不對。
若是盛淩雲以正常的方式,同别的弟子一樣報了名,又在初試中展露天分,那麼他被收為關門弟子一事就不會有人提出異議。
因為這一切都是合乎規矩,且不過分的。
遊祯沒有虐待人的惡趣味,當然也并不想鞍前馬後給盛淩雲當小弟。
他并非想圖謀什麼,或者從男主身上獲得什麼好處,仿造原主的行為想給自己掙一條出路。且不說這個行為最後并不會成功,遊祯自己也不會做這種事。
原主曾經做了那麼多對不起盛淩雲的事,接手這副身體的遊祯沒有懷着愧疚的情緒。
他隻是作為一個讀者,一個自認為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動了恻隐之心,盡可能地想幫盛淩雲規避這些非必要劇情,在能力範圍之内給當前還是個弱者的男主創造一個相比之下更好的生活和成長經曆。
他單純覺得,既然接手了原主的身份和身體,就有必要在享受身份便利的同時,需要做出一些事情而已。
這僅僅出于他本身發自内心的想法。
何況自己也實在不想做推一個大活人下車這種近似于謀殺的行為。
遊祯想好了要讓盛淩雲順理成章進流明宗拜師學武,但一時間還不知道怎麼操作。
總不能敲鑼打鼓八擡大轎給盛淩雲送上山去,自己在一邊磕頭送錢求掌門人收留。
那也太奇怪了。
遊祯隻要一想到那個場面,就覺得一陣惡寒。
他倒也不必為了盛淩雲做到如此地步,自己又不是盛淩雲他親爹,巴巴地往宗門倒貼讓孩子有武學,就為了對方學成後能捅死自己。
……
但他也确實沒有門路。
像流明宗這樣的大宗大派,身份能力缺一不可,報名都比别的地方困難,更别說還有選拔考核一系列的後續了。
以盛淩雲的身骨,後續不成問題,可光第一項報名就能把他卡死。
流明宗弟子多是出身世代練武的家庭,有前人栽樹,能引薦一二,報名才如此順利。
盛淩雲一個平民出身後來還淪為奴隸的身份,要不是那位長老力排衆議要收盛淩雲為徒,他也還真的踏不進流明宗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