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惡戰持續到深夜。當金兵終于退去,峽谷裡堆滿了燒焦的戰馬與折斷的長槍,空氣中彌漫着刺鼻的血腥味。嶽飛拖着受傷的右腿,在屍骸中尋找幸存者。他的铠甲已經破碎不堪,傷口處的鮮血結成了冰碴。他撿起一個布偶,上面還繡着歪歪扭扭的"平安"二字,突然聽見不遠處傳來啼哭。一個婦人跪在地上,懷中的嬰兒尚在襁褓,而她自己的後背卻插着三支箭。"将軍...替我...照顧他..."婦人氣若遊絲,嶽飛顫抖着接過孩子,襁褓裡的溫度透過手掌,燙得他眼眶發酸。他脫下披風,輕輕裹住嬰兒,對身邊的士兵說:"把孩子送到李夫人那裡,一定要照顧好。"
此後七日,嶽家軍化身百姓的"血肉長城"。他們白天護送流民翻山越嶺,遇到陡峭的山路,士兵們便用繩索結成天梯,一個接一個地将百姓拉上山坡;遇到湍急的河流,他們便跳入冰冷的水中,用身體搭成人橋。夜晚,将士們輪流站崗放哨,哪怕困得眼皮打架,也絕不合眼。糧食短缺時,他們餓着肚子,把僅有的口糧省給老人和孩子。有個老兵偷偷把自己的棉衣裹在流民身上,自己卻在寒夜裡凍得發抖:"俺這身闆硬朗,可不能讓娃娃們凍壞了。"
當流民隊伍終于抵達安全地帶,百姓們齊刷刷地跪了下來。白發老者顫抖着捧出一碗熱水:"活了一輩子,沒見過這樣的軍隊...您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啊!"嶽飛慌忙扶起老人,他的铠甲上還沾着幹涸的血迹,後背的"盡忠報國"刺青在陽光下泛着暗紅,仿佛是用鮮血寫成。遠處,李娃正帶着娘子軍為百姓分發禦寒衣物,炊煙袅袅升起,與天邊的晚霞融為一體。一個孩童跑過來,将一束野花塞到嶽飛手中,奶聲奶氣地說:"将軍叔叔,謝謝..."
這場護送,不僅讓十萬百姓重獲生機,更讓"嶽家軍"三個字成了希望的象征。多年後,當人們說起那個在箭雨中護佑孩童的将軍,說起那道用血肉之軀築起的防線,總會哽咽着說:"有嶽将軍在,百姓就有活路。"而嶽飛撫摸着青銅短劍上的缺口,望着南遷百姓的背影,在心中默默發誓:隻要還有一個百姓在受苦,他的長槍就永遠不會入鞘,他和他的嶽家軍,将永遠是百姓最堅實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