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碎碎念 > 第29章 閱讀篇

第29章 閱讀篇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我大概也是有點自信在身上的,居然敢讨論這個話題。

經常看到大家在談閱讀,輸入,資料書,具體感悟,姑且我也就自娛自樂唠嗑點。

其實也是提出一點質疑,首先,非常想知道一年讀幾百本書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俺不好小說,半個業餘讀書人,也不喜歡看紙質版,大家都玩手機時抱本書總覺得突兀,多不好意思,所以日常淘微信讀書。

粗略一看,書架也就五十多本,要問看完與否?那當然沒有的,今天翻幾頁這個,看累了看煩了,後天翻幾頁那個,再換。

尤其是資料書,文字信息量是很大的,一目十行,恐怕不能融會貫通,就像一篇課文上語文課都有課時。讀得又多又快又好,一句天才怎麼了得。

讀書。涉及雖雜,但總有規律之處,比如學《易》,至少要知道曾仕強,南懷瑾……尤其入門,細細看去,也是晦澀難懂,呵欠連天。

要輸入,要吸收,自己靈活運用,腦子裡要形成一套系統的東西——不理解某些看得又多又亂的人。

先讀,再停,然後琢磨。感覺才看進去了。

其次,要寫某類型的内容,至少要去學習相關的知識,不理解那些寫古代的,卻說自己讀東野圭吾、餘華,甩出一啪啦書單,嗯?跟您所寫的内容有關系嗎?

果然,思維跳脫,天賦異禀。

若是涉及曆史、名人傳、哲學史、建築學、門閥政治史,倒還覺得有說服力,顯得我與他們差距不是那麼地大。

再論,為什麼大作者的書我讀不進去?

同理,俺也日常如此。

這書哪裡好?不知道,大家都說好。倒是大可不必生出“我跟不上潮流了?”的感覺。

讀書,興趣使然,感覺也無需盲從,如果不是作業,大可以随性一點。

或許,藝術創作都有生命線,巅峰期過了,也未嘗可知。

名氣加持,閱讀缺乏客觀眼。

讀到“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時,很想了解一下蘇東坡。

忘了啥時候先買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後上微信讀書,卻看到金标,像是更受認可的李一冰的《蘇東坡新傳》,推薦值更高。

當然,我對三位都知之甚少,姑且可以揣摩出一點,做學問的,要少灌輸個人情感,以客觀的角度去評價去解讀。

換個角度去想,任何文藝作品,都會在時間中褪去光環,在大浪淘沙中得到契合它真正的評價。

學多,失去特點,适得其反。

随便舉個例子,《易》這個東西,實則是真的有人鑽進去了,套進去了,腦子糊塗了。

初讀,難以理解,再讀,略有感悟。實則,把《易》當成一門學問,像是學習一門新語言,“使知之,再使由之”先知道,再理解。——正确認識,保持一個理性的頭腦去學。

這是一門講科學的東西。

都寫到這裡了,幹脆就再哔哔兩句。

今日學《易》有感:

先有伏羲八卦圖,且是無字天書版。

要學它,先知道怎麼來的?就像一門學問,先要學曆史起源。

代入伏羲,他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他整天很無聊,又沒文字,就望着天,望着地,(可以說閑才能孕育創造力最好的土壤)于是他發明了兩儀。

①兩儀是啥?有很多解釋,但我猜測,一開始應該隻是天地,又稱陰陽。

所以他畫,“一”這條橫杠就是天,一生二,為什麼一生二?有天就有地,有陽就有陰,曾老說是伏羲老先生充分發揮了想象力,把一根木條折斷,“--”就成了二。

以上,這就叫:一元生兩儀。

②兩儀又生四象。

又稱:一生二。(這個是老子提出的,他比伏羲後出,結合起來,方便理解)

不看圖的話,四象,又是天地生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聯系到四季。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