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首爾。
接下來的程序再無波瀾。安娜在面試結束一周後,收到了來自首爾大學人文學院的正式錄用通知:聘為助理教授(正教授序列起點)級别特聘講師 (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職銜。
通知後附有一份特殊的附加備忘錄:她可以暫時不承擔繁重的本科通識課公共教學任務(通常由新人講師承擔),重點負責開設她提案的“當代韓國文學中的性别話語與無聲叙事”研究生專題研究班,以及一門面向全校、名為“全球視野下的東□□感結構”的文化通識課。這顯然是為了利用她的國際名望吸引眼球而打造出來的課。
安娜正式踏入首爾大學課堂的第一天,場面遠非普通新教師可想象。
她原本隻計劃開30個名額的研究生專題小班課程——“性别話語與無聲叙事研究”。人文學院官網放出通知後不到一小時,報名系統因海量訪問而癱瘓!經過技術處理後,顯示申請人數已突破150人!其中不僅有人文學院學生,更有社會科學學院、藝術學院、甚至法學院的研究生強烈要求旁聽!最終經過教務處嚴格篩選,主要依據學術背景與課題相關性,也擠進了45人,那也遠超教室容量,門口甚至排起了要求旁聽的長隊。
她的課堂風格與她的人設如出一轍:冷靜銳利,思維密度極高。
沒有PPT幻燈片的照本宣科。她隻攜帶幾本薄薄的、标記着關鍵引文的核心理論書籍。開篇即直指《她對此感到厭煩》中那個核心概念:“Exhaustion——非創傷性事件引發的慢性耗竭。這種精神疲憊的獨特性在于其結構性的無聲化”。瞬間抓住了所有聽衆的神經。
她會抛出一個經典文本中的小人物。如朝鮮時代班妾日記中某個無名侍女的一句抱怨,或者一段當代底層女性勞工的口述錄音,然後引導學生們将薩義德的東方主義、福柯的生命權力、女性主義的不可見勞動等理論,如同精準的手術刀般切入分析。每一節課都是一場思維風暴,充斥着密集的術語、尖銳的追問和深刻的洞察。學生們被她強大的邏輯鍊條和冷酷的批判精神壓得喘不過氣,又為之癡迷狂熱。課後,關于她課堂細節的筆記和分析帖在校園論壇上被瘋狂轉發和讨論。
而那門面向全校的文化通識課——“全球視野下的東□□感結構”,更是成了校園現象級的存在!階梯大講堂300人的座位座無虛席,過道、台階、窗台旁都擠滿了人!不僅有學生,還有很多校外人士慕名而來!樸赫俊院長甚至親自帶了幾位資深教授坐在第一排學習。
安娜在這門課上展現出更宏闊的視野,從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論談到韓國“恨文化”的民族心理基礎,從日本“物哀美學”延伸到網絡喪文化背後的存在主義焦慮,再以《她對此感到厭煩》中的沉默為支點撬動全球情感共鳴……其見解之新穎、表達之犀利、邏輯之雄辯,堪稱一場文化理論的盛宴與傳播學的完美實踐。
僅僅一個學期!
學生評教系統中,安娜的名字高居全校所有教師榜首,分數幾近創紀錄的滿分。她的研究班成為人文學院最炙手可熱的精英俱樂部。
那門通識課成為首爾大學文化符号級的金課,校外人士托關系一席難求。
憑借着無懈可擊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同行的狂熱口碑,輔以《她對此感到厭煩》帶來的爆炸性社會影響力,學院在第一個學年度末評估後,迅速啟動特批程序。安娜在入職後僅一年零三個月,以25歲的年紀,被正式提升為首爾大學人文學院比較文學系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