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賣音像書店的生意就會變好,而且既然是上個老闆留下的身為意大利人為什麼不改名字,而為什麼《晚郵報》,明明叫晚郵報,但為什麼是晨報啊?!為什麼不叫《早郵報》?!喂,你覺得這樣合理嗎?!”
你?你轉過頭來帶着詢問的目光看着他,然後看那反應這句話應該是在問你。
“……賣音像是個人選擇,就像你要進這家書店買報紙。老闆不改名字,可能是因為,現在美國娛樂文化影響廣泛,年輕人會覺得這家店熱銷書多,上新速度快,市場心理。或者就是因為懶。《晚郵報》的名稱,晨報,是民衆或現實意願自發的,而不改名,或許因為特色,比如披薩店賣意大利面,還可以叫披薩店,而晚郵報,什麼時候看都可以,你現在不就是下午在看嗎?”
你一邊随意打量書架,一邊回答他的問題,你不知道他能不能聽進去,尋找答案和情感發洩可是兩回事,如果他是情緒不穩而借平常所不理解的事物循環質問,他接着突突岩漿,你就不會搭理了。
男孩兒慢慢把臉擡起來,你聽到他的指關節嘎吱脆響,他的背緩緩直起來,不再像螺殼,陷入某種僵直的狀态,好似冥冥中達成了隻有自己清楚的,莫名的平衡。
“……”
“……你覺得“掘根掘葉”為什麼要“掘葉”呢?根在底部掘出來是合理的,為什麼要掘葉呢?掘葉葉子就壞掉了,就不完整了,怎麼能用挖呢?!”
你歎氣一聲,揉揉額頭,左右環顧一圈,書店還開托兒所?這下你也要問了。
“……“掘根掘葉”,你一定要問為什麼要掘葉,那就是葉長在根上,掘根在前,你先把根掘出來了,葉子自然也出來了,因為它們都因為“掘”這一動作,所以掘葉,就跟你用腿跳起來,我可以說你跳起來了,你,包含腦袋,手等部位。所以隻是一種說法。”
“……雖然有點冒犯,你的線性思維停留在片面上了,如果是真的想要理解問題,就要串聯所有相關而去發散,但你這種對本質的追求,其實代表你并不愚昧,所以問題是你真實想要發問嗎?還是因不想面對内心重點,而轉移到“舒适區”?”
你注意起他的面部變化,他嘴唇微張,眼睛在快速顫動中,應該是在思考。瞳孔就像他感覺主義體現的本質,深不見底,肩膀像琴鍵般一頓一頓聳動。
“女士找到了,有《海上鋼琴師》原聲帶的CD……”
看來老闆沒打算把你留在這兒養蠱……你點點頭,将錢遞給他接過了包裝袋,離開了書店。
“加丘?你聽到沒?剛剛你是在說什麼?”
“……剛剛在和一個女人說話,你剛剛說的我聽到了,我知道了,逮幾個北邊的回來問話不是嗎?我很清楚怎麼做。”
“……”
加丘移開電話撥弄了幾下塞進口袋裡,自顧自發呆一陣後,走向滿頭大汗的書店老闆。
“喂,老闆,剛剛那個女人要的CD,給我也拿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