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可惜後來被拒絕了。
魏平安至今心底仍頗為遺憾。
“啍!”黃修文冷哼一聲轉過身去,隻是手中也翻起《論語》來。
不過一會兒周夫子便手持熟悉的戒尺和卷子來到乙班内。
周複擡着眼掃視一番乙班的人,說出讓魏平安頗為熟悉的話語。
“本次月考主要是針對《大學》的考校,但說實話,作為你們的夫子,你們讓我很失望!”
但乙班内卻沒有多麼緊張的氛圍。
這種說法最初他們還挺緊張,但現在乙班除了從丙班升上來的學子,其他人早已經是見過世面的老油條了,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下面是本次月考的名次。”
“第一名,魏平安。”
“第二名,黃修文。”
“第三名,彭永年。”
“第四名,陳世峰。”
……
“第三十六名,羅應山。”
原乙班衆人看着去領卷子的魏平安和黃修文,反倒是比之前面色變化大,心底驚訝不解。
彭永年是好歹是他們中的佼佼者,雖然沒有升入甲班但也學過幾年了,竟然還比不過兩個剛從丙班升上來的人?
而原丙班升上來的人則是面無表情,心如止水。
哦,又是魏平安和黃修文兩人。
這一年來他們兩人的卷子從來是無錯,原丙班衆人早就習慣了。
而另一邊,羅應山懸着的心終于落地碎成兩半。
第三十六名,也不過是三十五下而已……個鬼。
救命,他下次真的會努力的。
“本次貼經題錯的人上來自覺伸手!”周複将戒尺移到适合的位置,眯起雙眼看着乙班衆人道。
随着熟悉的戒尺敲響乙班學子的手掌心。
拿到卷子的魏平安也開始複盤起來。
前兩天月考周夫子出了二十道貼經題,五道墨義題,一道試帖詩。
二十道貼經題和五道墨義題都是《大學》裡面的,他們才學過,對于魏平安來說,他覺得還好。
貼經題,按前世說法實際上就是填空題,給出一句話要求填其中部分;墨義題,也可以說是名詞解釋題,解答原文中某一句話。
而試帖詩,則是按題目中前人古詩韻賦得一詩,不過科舉不考,隻是夫子特地加上的,算是附加題,也不算入排名。
魏平安簡直讨厭死這試帖詩。
因為各詩背景韻腳什麼的都不一樣,他也不願意照抄前世的詩,隻能自己作詩,所以在丙班學《對韻》後開始,每次周夫子要求作詩他都是煎熬無比。
還好正式科舉時不考。
二十道貼經題第一題便是魏平安知道的《大學》名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補全本句。”
魏平安試卷上所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無錯。
第二題更是熟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補全本句。”
魏平安所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無錯。
……
剩下的帖經題雖有所變化,但相差不大,魏平安依然是無錯。
說實話魏平安對部分四書五經都挺熟悉的。
前世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有一門古代文學的課,教他們先秦兩漢文學的老師簡直就是個背書狂魔!
那一學期他們背過《詩經》,背過《論語》,背過《大學》,甚至連《古詩十九首》那位老師都讓背過;平時成績也是分組抽人背書,一組之中,随機選題,你背《論語學而篇》,他背《青青園中葵》……
如今想來仍是一把辛酸淚。
一周之内背完至少三本書的實力,魏平安到現在都佩服自己。
如今雖然記得不多,但一翻書他确實省去不少心力。
後面是五道墨義題。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魏平安則是按照資料庫中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作答。
“惡、好上字,皆去聲。謙讀為慊,苦劫反。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故必謹之于此以審其幾焉。”
抛卻試帖詩。
所幸,此次考得不錯。
另一邊,周夫子也開始講解起來。
散學後。
黃修文又轉過身,面上羞恥惱怒不已。
這次他竟然又是第二名,回去之後一定要把提前《論語》背熟的,下次月考他一定要奪回第一名。
“魏平安,有本事下月月休之日,與我參加桐鄉縣各學堂準備的上巳文會,我們來比作詩!屆時縣丞也會到場,呵,你恐怕這輩子都沒見過知縣吧。”
“你要是不來,我看不起你。”
然後扔下一張請柬便走。
留下魏平安一人拿着請柬差點止不住笑,真就是一個小孩子,明擺着提縣丞大人到場,這不是說讓他快去,趕緊給縣丞大人一個好印象。
“平安小弟你會去嗎?”
“羅學兄你也收到了嗎?”
“是的,各學堂舉辦的上巳文會我爹每年都會給我一份,隻是我不願意去,不過若是你要去,我便也去。”羅應山回道。
羅應山躊躇了一會兒,每年他都怕自己去文會會丢了羅家的臉面,但還是決定舍命陪君子。
畢竟,此次月考他也覺得莫名羞恥,至少為了以後不被他爹打,他決定多向平安小弟靠近學習一下。
“我自然也要去看看。”魏平安回道。
最多他餘暇時再多加一門課罷了。
最初魏平安決定在散學後加上習字課,因為他字劣,必須多加練習。
而後決定在入夢為自己加上一門預習課,尤其是再上乙班之後魏平安聽周夫子說,他們要從《大學》開始學,然後是《論語》《孟子》《中庸》,最後是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時間緊任務重,他不敢不預習。
後面則是因為他的便宜師父。
魏平安問過其他人後知道了“治經”和“經魁”是什麼意思。
縣試、府試、院試考制藝題,從四書五經中選題作答;在之後的鄉試會試中不一樣,其中科考第二場時會五經題目各出一題,學子必須選其中一經作答。
為此,參加鄉試會試的人,會從五經中選其一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是為“治某經”。
而五經每經會選出第一名,是為“經魁”,必占據排名前五名。
他的便宜師父竟然是甯北地區鄉試前五名!
魏平安抱大腿的心思活躍,于是決定增加一門算術課,每天抽出些時間來做他師父給的那一大沓算術題。
這日子真是豐富,魏平安痛并快樂着。
如果不是假的心聲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