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正在意的是究竟是誰把他帶到這裡的,對方特意選擇了這樣特殊的時期又希望自己做些什麼?還有與他僅僅一牆之隔的卡洛斯怎麼樣了?是和他一起來到這個陌生的時代了還是正安全地在房間裡睡覺?
無論如何,他的首要任務是盡快确認卡洛斯在不在這個時代。
這裡很有可能不是幻境——起碼不是迪克的幻境。按照他以前對上有精神控制能力敵人的經驗,如果想要建造自己的心魔幻境,那麼幻境裡的東西必須是自己見過或想象過的,迪克可沒見過19世紀倫敦的街道。
那麼要麼是這個幻境的制造者本人曾來自這個時代——這說明他至少一百來歲了。
要不是什麼人把迪克傳送到了一百多年前真實的倫敦——這說明他擁有控制時空的能力。無論哪種可能都很棘手。
而且在這種環境受到緻命傷,他們可能真的會死,所以迪克必須先确認卡洛斯的安全。
BTW,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另一個問題又随之而來:他能夠随意改變過去嗎?這是否會造成蝴蝶效應或時空悖論?超英們都知道閃點宇宙的結局。
可如果他什麼都不能改變,送他來這個時代的意義是什麼?
這背後的謎團錯綜複雜,迪克暫時放棄思考,他的目光移到下一個版塊:
【9月婦女兒童失蹤案數量再創新高,蘇格蘭場承諾加派人手巡邏】
這一版描述了這個月倫敦火車站、地鐵站甚至獨自在家的少女和孩子們頻頻離奇失蹤的情況。《泰晤士報》猜測有一些訓練有素的人販子團夥流竄在倫敦市内,通過鐵路和港口将這些可憐的受害者賣到北美和東歐去。
自從1885年《帕爾馬爾報》的主編威廉·托馬斯·斯特德做了用五英鎊買下一名13歲少女的激進實驗,從而發表《向現代巴比倫人進貢處女》一文證實并論述了英國目前猖獗的婦女兒童拐賣和性犯罪以來,這還是倫敦首次發生如此大規模的人口拐賣,顯而易見地激起了人們的憤怒,報紙甚至将現在的英國描述為“狄更斯式的黑暗時代”。
再往下是小塊的尋人啟事,這些失蹤的人有些是農民的兒子、有些是富商的女兒,孩子的年紀都在12歲以下,12-25歲的則隻有女性,符合人口拐賣的目标群體。
不過還是有什麼地方不對——火車站和地鐵站這樣客流量擁擠的地方拐賣事件多發倒是正常,但迪克注意到其中幾則特殊的例子:9月15日,一名22歲的獨居女性小說家科琳·格勒在自己家中失蹤,她雇來打掃衛生的婦女第二天早上上門時才發現室内有被破窗而入的痕迹,而科琳的墨水灑滿了整張桌子,已經幹涸,她本人則不知所蹤。
9月23日,25歲的報社撰稿人海倫·艾米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不知所蹤,她家離報社聚集的艦隊街很近,路上如果呼救應該很容易被人注意到才是,但警方沒有找到任何目擊者。
如果是需要大量“貨源”的走私團夥,為什麼會花時間并冒着巨大的風險擄走這樣有體面工作的成年女性?迪克直覺這背後的真相并不簡單,而且隐隐指向百年後哥譚和布魯德海文的遭遇。
他歎了口氣收起報紙,總之還是要先在這個時代活下去并且确認卡洛斯的安危。
正在此時,一股強烈的窺探感從身後襲來,迪克猛地轉頭,一個衣衫褴褛、身形佝偻的流浪漢站在巷口朝他走來,肥大的外套幾乎撐滿整條小巷。
迪克警惕地後退兩步,他現在是個手無寸鐵饑腸辘辘的十歲小孩,可沒把握放倒這麼個大家夥——沒錯,盡管來人用弓背和寬松的外套隐藏了自己真實的體型,但迪克還是看出來了,他是個至少六英尺高(183cm)的大漢。
“我剛才看到了,你在看報紙。”流浪漢用沙啞的、帶有濃重東倫敦腔的口音說:“你識字?”
“看看上面的畫而已,他們都說今天又死人了,那個魔鬼還給自己取名叫開膛手傑克。這可是大新聞,要來一份報紙嗎先生?”迪克悄悄觀察他蓬松亂翹的絡腮胡和油膩臉頰中亮得非同一般的鐵灰色眼睛,這家夥給他一種違和感。
男人似乎察覺到了,他彎下腰與迪克平視:“那今天的報紙應該賣的不錯。有錢人吃早午餐的時間快要過了,你為什麼不去餐館和咖啡廳門口賣報,非要自己待在小巷子裡?”
“……我朋友今天不賣報紙,改去擦鞋協會幹活了。”迪克不好意思地撓撓頭,“我也不太想幹這個活了,今天可能是我最後一天當報童。你知道,他們擦鞋工經常還能得到有錢老爺的小費,比東奔西跑的賣報強多了——尤其最近還有很多拐小孩的人販子。”他嘴角微抿,表現出一副有點害怕的樣子。
“擦鞋工?”男人挑高眉毛,“好吧孩子,給我來一份《帕爾馬爾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