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就是一個有形的禁锢李治的牢籠,大唐雖大,但李治隻能看到圍牆内的長安城。
從李治下定決心連夜去追蘇定方開始,從蘇定方看到李治開始,這個有形的牢籠就有了一道無形的裂縫,因為李治有了走出長安城的勇氣。
在朝臣眼裡,李治是一個沒什麼主見的皇帝,因為他性格儒弱,所以李治繼位之後對太宗皇帝的國策蕭規曹随,按部就班。
而作為朝臣們,俗語雲:兵熊熊一個将熊熊一窩,強将手下無弱兵,這就是強兵悍将,強将和強兵從來都是相輔相成、水漲船高的,皇帝和朝臣也是一樣的道理,太宗皇帝的賢明注定了他手下的朝臣不會是庸才,這就是強将手下無弱兵。
太宗皇帝活着的時候朝臣們能征善戰這是與國有利的事,但太宗皇帝駕崩後這些能臣幹将就是李治面對的第一道難題,皇弱臣強,必有禍焉,說到底這些朝臣是太宗皇帝的朝臣,不是李治的朝臣,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治的問題就是他沒有自己的朝臣。
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是李治躲不過去的問題,好在太宗皇帝還算了解自己的兒子,也算是了解自己的朝臣,在自己駕崩前也為李治未雨綢缪做了準備,那就是監國長孫無忌,李治不是這些朝臣的對手,長孫無忌還能不是嗎?所以在李治和朝臣針鋒相對的時候,長孫無忌往往都是那個一錘定音的人,他的身份即是朝臣又是李治的舅舅,所謂監國,朝臣和皇帝都在他“監”的範圍内。
比如現在,在李治和朝臣因為對高句麗一戰的分歧鬧得大家一起“乞骸骨”的時候,長孫無忌就會站出來平息紛争,所以李治這一次在朝堂的戰場就赢了,他可以實現自己長久以來對高句麗一戰的夢想。
實際上朝臣們這一次輸的并不冤,他們始終都看不起李治,所以他們會以為李治去昭陵就是跟以前一樣鹦鹉學舌,拙劣的模仿着他爹曾經做過的事,推倒魏征的墓碑以示決心,所以他們會認為同樣的辦法不會生效兩次。
朝臣們這麼想是對的,因為李治不是太宗皇帝,即使他用了這個辦法也隻是東施效颦罷了。
但朝臣們這麼想也是錯的,人是會成長的,李治也是會成長的,太宗皇帝對朝臣強硬的辦法不适合他,所以李治不再像以前一樣血氣方剛的和朝臣硬來,而是選擇了示之以弱然後兩敗俱傷的辦法,并且不管是從一開始的先帝遺願、昭陵自省,還是後面的失信于藩國,有損國威,這樣的理由讓李治不再是和以前一樣無理取鬧,戰争要師出有名。
還有後來的選将人選,蘇定方知道自己中郎将的身份會被朝臣反對,所以在李治說出讓他做這個征讨大将軍的時候他會婉拒,然後舉薦了自己的上司程名振,這是料敵先機,最終才環環相扣讓朝臣們啞口無言,這就是蘇定方昨天晚上給李治制定的計劃,如此如此。
這也是成長後的李治,他沒有太宗皇帝強的辦法,但他一樣可以有屬于自己的弱的辦法,強弱之勢并不一定是勝敗之勢,這也是蘇定方被李治知遇之後實際上的第一戰,隻不過戰場是在朝堂。
李治坐在龍椅上也是難掩心中的激動,成就之一是他赢了朝臣,成就之二就是自己對高句麗一戰已成定局,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出兵的讨論,比如兵力多少,就拿太宗皇帝兩次征讨高句麗來說,第一次太宗皇帝禦駕親征,兵力十萬,後面一次兵力更是到達三十萬,所以在李治心裡自己就算沒有父皇的大手筆,也要有個考量标準,标準就是這兩個數據之一,最起碼十萬?
隻可惜李治沒有看到長孫無忌的擔憂。
長孫無忌不知道李治今天的作為是誰在背後為他出謀劃策,李治的表現的确可圈可點,比以前無理取鬧,胡攪蠻纏隻會拿皇帝身份說事強多了,知道有理有據的說明問題才有赢的基礎,長孫無忌看向了平靜的站在那裡和自己差不多年紀的蘇定方,會是這個人的原因嗎?長孫無忌不知道,因為蘇定方這個人在過去的二三十年實在是太籍籍無名了,這麼個不起眼的人相對于一直都處在大唐權力中心的長孫無忌就像螢火蟲和明月的差距,是金子遲早都會發光的,但你不發光之前沒人知道你是金子,長孫無忌也不知道蘇定方是不是,隻是他很懷疑。
今天李治的“赢”并不是長孫無忌希望看到的,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所以他不能看着李治和朝臣兩敗俱傷,更不可能讓李治陪着朝臣一起乞骸骨,但長孫無忌也是朝臣,從長孫無忌的心底來說他絕對不希望李治對高句麗一戰,理由還是輸不起,對于高句麗這個帝國墳場長孫無忌甯願相安無事,各自安好,因為沒有必勝的把握,也就沒有賭的必要。
在長孫無忌眼裡,太宗皇帝交給他的任務是照顧好李治,不是什麼攻打高句麗,高句麗對大唐來說就像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大唐才是那個有顧忌的人,所以真的沒必要死抓着不放,尤其是對沒什麼“能力”的李治,太宗皇帝都沒有搞定的難題,李治更應該敬而遠之,難題是學霸的事,不适合李治這樣天賦平庸的人。
長孫無忌想不明白李治是怎麼就敢相信蘇定方這個無名老将,不但無名,還老,這對于一個武将來說真的是一無是處,要資曆沒資曆,要體力沒體力,這算什麼武将?這跟江湖騙子有多大區别?李治敢用他長孫無忌都不敢信。
對高句麗一戰長孫無忌已經不求勝,隻求輸的不太難看,最好的結果就是小輸等于不輸。
所以還不等李治說自己出兵多少,長孫無忌就搶先說道:“皇上,老臣以為,高句麗和百濟不顧及我大唐作為天朝上國的顔面,無故侵占新羅土地,的确需要懲戒一番,以正大唐國威。”
長孫無忌一句話可把李治說蒙了,他完全看不懂長孫無忌在說啥?現在自己說的不就是對高句麗一戰的事嗎?幹嘛長孫無忌還要再說一遍?自己的舅舅不是老糊塗了吧,才說過的事就忘了,不過不重要,李治對長孫無忌這麼明确的支持自己也很是高興。
但長孫無忌的話卻讓很多大臣心眼一跳,他們沒有聽出長孫無忌以正國威的意思,而是有兩個字很重要,懲戒?這麼說就有意思了,李治說的是征讨,長孫無忌說的是懲戒,這兩個字的區别可不能小看,尤其是用在一場要打的戰之前,目的不同戰自然就不同。
洞悉之下很多大臣就一起站出來支持監國大人的說法:對高句麗懲戒一番。
這時候蘇定方也是皺眉看着長孫無忌,世人都說長孫無忌權傾朝野,但現在,蘇定方若有所思的看着長孫無忌,的确厲害,隻怕李治看似赢了,實際上還是要輸了,赢了面子輸了裡子。
李治這時候已經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的經驗也讓他難以辨别出長孫無忌話裡面這麼微小的區别。
而大殿外,還站在這裡的是如意和高尉犁,他們一起跟着李治回來,如意知道今天對于李治的重要性,她不放心李治,所以在回來後也沒有回到後宮,就一直站在殿外替李治緊張,高尉犁因為沒有其實事也就陪同在這裡,在蘇定方進去後這裡也就隻剩他們二人,此時如意聽着長孫無忌話,一句話不禁說出口“糟了,皇上要中計了!”
高尉犁疑惑的看着如意,現在朝堂上發生的事,高尉犁可謂是從頭到尾的參與者,他一樣以為李治已經赢了,武昭儀怎麼會說皇上要中計了?中什麼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