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想不到自己曆盡千辛萬苦走到的這至關緊要的一步,舅舅長孫無忌反而是他最大的阻礙,給了他最緻命的一擊,讓他笃定的征讨成了區區懲戒,十萬大軍成了一萬“大軍”,什麼時候懲戒能和征讨相提并論了?但被長孫無忌“算計”的李治現在隻能吃了這個啞巴虧,雖然明知道是虧,李治不得不吃。
如意看着李治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但李治心中的憋屈如意又怎麼會感覺不到?這是李治的黃連,也是如意的黃連,并且他們兩口子已經不止一次的在長孫無忌那裡吃到黃連,
如意看着李治隻能勸解道:“陛下不要多想了,奴婢以為陛下能做到現在就是往前走了一步。”
李治知道如意想要安慰自己,但如意這麼說李治還是不懂。
如意道:“陛下,要知道在現在的結果之前,陛下已經不止一次的想要對高句麗一戰,可是幾次都沒有達到想法,隻有這一次算是成功了,雖然陛下預想的征讨成為了懲戒,但這依舊是陛下的勝利,隻不過陛下想要走的一步變成了一小步,可這依舊表示陛下走了出去,奴婢以為這就夠了,積沙成塔,積少成多,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能走出一步陛下就是赢了,所以陛下又何必憂慮呢?”
李治想着:是啊,是自己貪心了,從過去的做不到,到現在的做到一點,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也是進步啊,可是想想還是憋屈啊,眼看着勝局在握,結果功虧一篑,這樣的落差總是難以平靜接受。
陪在一邊的蘇定方詫異的看着武昭儀,這個女人是會勸人的,她能被李治獨寵不是沒有原因的。
蘇定方本來還在考慮自己該怎麼勸李治,畢竟這一次也算是自己的失策,事情都是按照他的計劃實行的,隻是誰都想不到會被長孫無忌這樣扳回一局,硬生生的把征讨變成了懲戒,這讓蘇定方知道能夠權傾朝野的長孫無忌不是徒有虛名。
蘇定方看着李治的情緒緩和也是接着如意的勸解道:“皇上,娘娘說得對,這一次雖然差點功虧一篑,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
李治還是不解。
蘇定方道:“也許在皇上看來因為士兵人數的減少會降低對高句麗一戰的勝率。”
“不是嗎?”
李治馬上點頭,他就是這樣想的,打戰不就講究一個人多勢衆嗎?韓信點兵還多多益善呢,這不就是說人越多越好?
蘇定方解釋道:“皇上,非也非也,兵法之上一千人有一千人的打法,一萬人有一萬人的打法,十萬人就有十萬人的打法,并不代表人數少就一定會輸,恰恰相反,我認為這倒是我們這一次的優勢所在。”
說到戰事李治依舊是一個門外漢,蘇定方接着道:“皇上知道,行軍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對于征讨高句麗來說,我大唐是長途奔襲,這樣對于我們将士後勤的壓力會很大,人數越多糧草供給的壓力就會越大,所以在先帝第一次征讨高句麗之後,第二次征讨高句麗就改變了第一次的策略,不再以大軍集結為主,老臣以為先帝這樣的考慮是合理的;其次正因為出征人數的減少我們反而可以挑選精兵強将,這樣即使我們隻有一萬人,戰鬥力也會超出尋常士兵很多,這就是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還有一點,也正是因為我們人數隻有一萬人,高句麗看我們人少必然會犯輕敵的錯誤,這樣反而增加了我們的勝率,皇上以為呢?”
蘇定方這麼頭頭是道的一說李治豁然開朗,是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數少也不見得肯定輸,馬上囑托蘇定方道:“蘇将軍說得對,這件事朕就交給蘇将軍了,出征的将士一切從優而擇。”
實際上呢,蘇定方說人多有人多的打法,人少就有人少的打法,同理,人多也有人多的說法,人少也會有人少的說法,勸人嘛,不會自圓其說還怎麼勸人?好歹算是把李治安慰好。
說到這裡蘇定方又要請辭了,為了避免出現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況,懲戒高句麗出征的将士還需要從他經營多年的營州軍中選擇,蘇定方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營州,一直都是大唐和高句麗對峙的前沿重鎮,這裡的将士對高句麗人最了解,可以知己知彼,這都是他要做的戰前準備。
還有一件事,就是要說服程名振,雖然蘇定方在朝堂上自稱是營州都督的信使,實際上程名振這個營州都督現在還被蒙在鼓裡,不知道自己已經被蘇定方賣了......
當然,蘇定方也不會突然給程名振一個驚喜,那就不是驚喜,是驚吓了,在他要回去之前他已經把裴行儉派回去先行給程名振說一下這件事,隻能是大概的說一下,畢竟在昨天晚上裴行儉就已經出發,今天發生的一些細節以及出兵的準備蘇定方都需要和程名振細細商量,因為程名振才是這一次對高句麗一戰的主将,蘇定方隻是副将。
并且蘇定方也隻是先行離開,李治給他的準備時間是半個月,大軍在半月後直接從營州出發,李治安排的糧草也會在這之前到營州和蘇定方彙合,一起跟随的還會有來自吏部考功司的考功郎,是否有戰功都會經過考功郎在“勳官十二轉”中記錄在冊,這些人都是一次戰役的輔助人員。
在營州都督程名振處,自從自己的老兄弟蘇定方接到皇上的诏令開始程名振心中一直都惴惴不安,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最怕皇上突然的關心,程名振不知道蘇定方默默無聞二十五年怎麼就被皇上突然的想起,結果果然沒好事,所以程名振在接到來自長安的信後,馬上就把信裡說的長安城的流言告訴了蘇定方,就是不想蘇定方介入朝堂皇上和朝臣的亂局。
隻是後來蘇定方給他送來的信裡讓程名振有些目瞪口呆,蘇定方去了長安以後皇上都沒有跟他提起高句麗的事,蘇定方每天的工作就是給皇上講故事,這樣的結果出乎程名振的預料,但也讓他消除了之前的擔憂,這樣挺好,直到他接到了蘇定方說是已經踏上回程的消息,算是徹底放下心來,程名振已經準備好了給蘇定方接風洗塵。
然後程名振在城門口滿心期待的沒有等到自己的老兄弟蘇定方,而是等到了咧着個大嘴的裴行儉,裴行儉看到程名振老遠就喊道:“督軍,督軍,我為督軍帶來好消息了。”
程名振知道裴行儉是蘇定方的學生,本來他還奇怪怎麼自己隻等到了裴行儉一人,蘇定方去哪了,他還沒問出口就被裴行儉“帶來好消息”的消息轉移了注意力,他也想知道裴行儉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好消息。
裴行儉甚至連馬都忘了下,直接在馬上就喊道:“督軍,好消息就是皇上同意我們對高句麗一戰了!”
程名振本來還在等好消息,結果裴行儉的好消息就是這個?自己一直擔心的不就是這個嗎?蘇定方怎麼就不顧自己的勸告結下了這個燙手的山芋呢?再看着還坐在馬上傻笑的裴行儉一臉得償所願的模樣,程名振氣不打一處來,但還是心平氣和的對裴行儉道:“守約啊,你先下馬來,靠近我一些,我有一些話想對你說。”
裴行儉看着聽到消息還異常鎮靜的程名振,心中感慨“督軍果然是督軍,聽到這個消息還能這麼鎮靜”,一邊走下馬靠近程名振,然後猝不及防之下就被程名振幾個大巴掌罩在臉上,一邊打一邊道:“我讓你好消息,我讓你好消息,去之前我怎麼跟你說的,告誡你的老師不要介入長安的泥潭,你這個做學生的是怎麼慫恿自己老師的?我讓你好消息,我看是不是你自己想打這一戰!”
一通亂掌把裴行儉打的連連後退,别看程名振是蘇定方的上司,但二人年紀相仿,所以平日裡程名振也算是裴行儉的半個老師,現在程名振打他裴行儉隻能忍着,隻是聽到程名振最後一句話道:“督軍你誤會了,不是我要打這一戰,也不是老師,老師舉薦了督軍打這一戰。”
“老師舉薦了督軍打這一戰”。
裴行儉一句話又把程名振說愣住了,督軍打這一戰,督軍?自己?
程名振指着自己一臉疑問,裴行儉點頭确認。
程名振一陣迷糊,這算不算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自己還勸蘇定方不要介入長安的紛争泥潭呢?蘇定方怎麼反手就把自己給送進去了?難不成濃眉大眼的蘇定方把自己出賣了?再看着裴行儉賊兮兮的笑,程名振此時有些想把裴行儉手刃的感覺,把本官的刀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