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當家氣定神閑,有理有據,大夥紛紛贊同,直說“沈當家的說的沒錯”。
沈當家的話使李承輝一時不知如何回答,看着準牙洲縣百姓們的反應,他隻覺頭疼。
他斟酌着回道:“沈當家說的沒錯啊,是我等考慮不周,還請大家再給我們點時間,待我回去跟大人商議。”
李承輝對難民們是安撫為主,可不想出現什麼暴動之事。
沈當家不代表他人,他望向周圍,道:“大家覺得如何?”
“好,你回去跟你們能做主的大人好好商量,我們都等這麼多天了,再等一天也等得了……”
“行,我們等着……”
沈當家的沒說話,隻看向縣丞。
李承輝帶人走了。
官府的人一走,大家又議論紛紛起來。
“貪官!哼!沒準這事是當官的自個造的,朝廷都不知道這事呢。”
“是啊,我也這麼覺得。”
“早知道這樣,當初就投奔我家那窮親戚去,起碼有口飯吃,還不欠官府的債。”
“如果官府還是執意要收錢,我們要不要答應啊?”
“等那小官明日來了再說吧……”
靜靜聽了一下大家的議論,沈當家帶着管家走了。
陶真曉在人群裡找到爺爺和母親,一家人回駐點處去。
淩氏直歎氣:“天殺的,想安個家怎麼這麼難,咱們都這麼難了,他們還想扒咱們一層皮。”
爺爺陶請福道:“等看明天官府怎麼說,條件太苛刻的話,實在不行,我們再另作打算。”
陶真曉明白爺爺是打算求助那位公子。
不過,聽爺爺的話,官府要是不太過分,爺爺是傾向同意的。
陶分曉知道有不好的事情,不吵鬧家人,安靜地呆在一邊不說話。
陶真曉擺弄着摘回來的植物,在篝火堆附近挖了個坑,把有根的薄荷放進去。
她煮着茶,水袋裡的水也快用光了,希望父親回來時能帶點水回來。
臨近中午時,陶佳文和同伴們回來了。
他帶回來了一牛皮袋的水,還用樹葉包了不少野果回來,兒子可高興了。
陶佳文跟家人分享在山裡看到的事物,談挖井的事,談山裡有種植物的葉子很寬很大,可以拿來造小屋子避雨,他還帶回來幾張。
後面聽家人說的官府的事後,陶佳文的熱情一下子沒了。
“官府要是執意那麼辦,我看,咱們也不用操心造房子,挖水井了。”陶佳文看着父親,意思明了,大不了不在這裡安家,求助貴人。
陶請福削兒子帶回來的一根竹子,陶真曉在旁看着,叫爺爺教自己編籃子。
不管要不要教沈紅照,她也想學會編籃子,這也是項技能。
淩氏在折相公從山裡帶回來的野菜,撿能吃的準備食物。
大家都沒再提官府,像是沒什麼事發生一樣的度過,等明日的到來。
翌日,駐地的大夥早早醒來,等待官府人的到來。
太陽高照時,大家終于在剛形成的山路路口看到官差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