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親劉将軍是我看着大的。他為人憨厚,可惜卻是愚忠。宣陽王相比陛下雖處處優于陛下,但個性狠辣貪婪,乃為君大忌。若他為君,南秦必定又是一番腥風血雨。”
“可陛下軟弱無能,根本不能勝任。”劉順因早前刺激,喉間幹涸,聲音沙啞。他為名将之後,多少聽過諸位父輩對陛下的評價,每一位都對他嗤之以鼻。
“但,有我在側輔助,定會讓他成一代明君。”賀懷慈說得輕描淡寫,似是已将此事當作日常。
“你父親與右相一向多有龃龉,你父親出事,最為開心的不過右相。陛下性格弱亦權弱,右相雖是與我一派支持陛下,但也不慣陛下聽我話,于是趁我外出監工将消息瞞下,并多處逼陛下旨抄你家門。”
他稍作歎息,低聲道:“是我來遲了,隻能将你如此救下。做宦官是委屈你了。”
“你的才能不比你父親遜色,願你能在陛下左右為他所用。”
國師的話,劉順銘記在心。
他望了望堂上陰霾密布的明成帝,微微垂眸,掩去眼底複雜的神色,心中感慨:可國師,帝王之家不出無能之人,陛下并非是我們所認為的軟弱無能。
他的心計比起宣陽王,遠有過之無不及。
劉順卑躬屈膝:“奴婢知錯。”屏息凝神,不知跪了多久,就連明成帝甩過一重物砸在他身上,他也仍不敢擡頭。
“旨已拟好,你随她去交給左監門衛吧。”明成帝冷冽的聲音響起。
“喏。”劉順将身側滾落的聖旨小心翼翼地拿起,垂着頭,退出乾清殿。
這時,在明成帝身後,一道黑影悄然浮現。黑影單膝跪地,恭敬道:“陛下,可需要暗衛跟着他?”
“不用。一次不忠,百次不容,他是将門之後,他懂的。”明成帝揮手閉目,“況且,魔族現身,你們還是專心護朕罷。”
輕飄飄的一句話,在冰冷的乾清殿中緩緩回蕩。
一出殿外,劉順餘光瞧見瑤光一臉疑惑地看着他。他故作鎮靜,換上那副慣有的鄰家笑臉,走向瑤光:“仙人,我們走吧。”
瑤光點頭,并未多言,随他轉身向奪錦院的方向走去。剛走了幾步,她便發覺身後沒有腳步聲。她回眸望去,隻見劉順仍站在原地,直勾勾地看着自己。
“仙人可是要去奪錦院?”劉順明知故問,不等她答,勸道:“十日後便是殿試,陸公子應當忙于準備,仙人怕是不要去打擾為好。”
瑤光聽罷,覺得他說的言之有理。
“那我就不打擾為好。勞煩劉公公幫我向陸公子說一聲。”
“仙人放心,奴婢一定将你的意思轉達給陸公子。”劉順颔首應下,帶着她去往左監門衛處。
接連十日,瑤光忙于與左監門衛巡城搜查,每日奔波勞累,忙得焦頭爛額。此後再見到陸堇平,已是殿試那日。
在南秦,官位世襲,寒門子弟若想入仕途,唯有科考一路。然而,這條道路荊棘遍布,萬中無一,唯有刻苦勤讀,方能金榜題名,魚躍龍門。
科考分為三試:鄉試、春試和殿試。
鄉試在各州縣舉行,考中者為秀才,獲春試資格,進京赴考。春試在上京,考中者登上金榜,是為及第,獲殿試資格,可進宮赴考。最終一關殿試乃科舉之重中之重,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者,欽定禦批,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直入翰林院。
春試半月過後,金榜高懸皇城外,附有皇旨告示天下,宣榜上有名者入宮參加殿試。
今年殿試選址洛城殿,比乾清殿更為寬敞恢弘,三面設有台階,台階上案幾,供監考官就坐在後,學子皆在堂下。
明成帝坐于高高在上的龍椅之上,一身龍繡黃袍。瑤光坐在明成帝右下方,鎮定自若,絲毫不露怯意。坐在她右手邊的是禮部尚書,殿試是由他主持。
禮部尚書雙鬓已白,身軀佝偻,卻依舊精神矍铄,中氣十足。看着堂下諸位青年才俊,他已是興奮不已,眼中滿是欣慰和期待,故湊過瑤光身旁,壓低聲音分享:“今年春試及第者有二十餘人,是曆年最多,其中尤以汴州的陸公子最為出色。”說着,他捋了捋須,向堂下某處努了努嘴:“看,就是他,不僅學識過人,還儀表堂堂。”
瑤光順着往下看,不一會兒便留意到了出群拔萃的陸堇平。他衣着統一群青儒裝,墨發盤起,依舊一絲不苟,連同桌面也已整齊放好筆墨紙張,嚴陣以待。
香燃盡,禮部尚書站起身,清了清嗓子:“殿試,現在開始!”
殿試,分三題。
第一題為史論,由翰林學士承旨所出。
第二題為詩賦,由禮部尚書所出。
前兩題皆為筆試,隻要學識相當,答無所誤便可過關。難就難在最後一試,由明成帝出題,為口試。學子必須各執己見,渾身解數,解答陛下所疑。
三炷香時間過,翰林學士承旨與禮部尚書已在側殿閱卷完畢,同時刷下不及格者,已剩十人在堂。
曆經長時間的考試,大部分人已顯疲态,隻有陸堇平仍端坐在桌前,身闆挺正,波瀾不驚,似是胸有成竹。
“最後一題,”劉順尖聲細氣,尾音延長,頓了頓,朝明成帝俯腰:“陛下出題。”
衆人屏息,正襟危坐。
瑤光側耳,聽明成帝緩緩道:“朕惟人君,受命于天,統千萬黎民,應以百姓福祉為己任,使之安居樂業,無憂無慮。唯有如此,才不負先帝之托,不負黎民之望。
如今,雖無外戰内亂,可田耕寥寥,食者衆衆;養蠶寥寥,衣者衆衆,百姓苦不堪言。
朕苦思冥想,卻始終無法尋得良策,不知該如何使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試問學子,何為惡源?何以解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