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姿轉身,看到陳教授站在門口,手裡拿着兩杯茶。
"我猜會在這裡找到你。"陳教授遞給她一杯茶,"今天的事情很勇敢,但也有些魯莽。"
劉姿接過茶杯,熱度透過陶瓷傳到她冰涼的指尖。"我隻是厭倦了僞裝。"
"理解。"陳教授坐到旁邊的椅子上,"但藝術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不是完全服從規則,也不是徹底打破一切。"
劉姿擡頭看她。"那是什麼?"
"對話。"陳教授微笑,"與傳統對話,與創新對話,最終找到你自己的聲音。"她指了指鋼琴,"再彈一次你的作品,但這次嘗試融入一些你學到的古典元素。"
劉姿猶豫了一下,然後開始演奏。起初她機械地加入一些傳統和聲,但很快,一種奇妙的融合自然産生了——實驗性的旋律因古典技巧而更加豐滿,傳統形式因創新表達而煥發新生。
彈完後,陳教授輕輕鼓掌。"看,這不就好多了?你不是在抛棄所學,而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風格。"
劉姿看着自己的雙手,突然明白了什麼。"所以不是選擇傳統或創新...而是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正是如此。"陳教授站起身,"順便一提,我主持一個非正式的作曲工作坊,每周三晚上。如果你有興趣,歡迎參加。沒有課程要求,隻有真誠的音樂交流。"
劉姿感到心中一塊石頭落地。"我非常願意,教授。"
"叫我陳老師就好。"她走向門口,又回頭說,"對了,你男朋友從巴黎發來的作品很有趣。東西方元素的融合很有新意。"
劉姿驚訝地睜大眼睛。"您認識文靖?"
"音樂圈比你想象的小。"陳教授神秘地笑了笑,"也許某天我們可以一起合作,你們三個。"
陳教授離開後,劉姿重新彈起那段旋律,但這次帶着全新的理解。音樂不再是反抗的武器,而是溝通的橋梁——連接過去與未來,規則與自由,她與這個學術世界。
第二天,她找到勞倫斯教授,提出了一個妥協方案:她會嚴格遵守課程要求,但同時參加陳教授的工作坊,探索自己的創作風格。出乎意料的是,勞倫斯同意了。
"隻要你的主修課程成績達标,課外活動我不幹涉。"他嚴肅地說,"但要記住,學位證書代表的是對音樂傳統的掌握,不是标新立異的能力。"
就這樣,劉姿開始了雙重音樂生活——白天是模範的傳統作曲學生,晚上則是實驗工作坊的積極參與者。她将這兩種經驗都分享給遠在巴黎的文靖,而他的回應總是充滿鼓勵。
文靖的項目延長了一個月,這意味着他要到學期末才能回來。雖然失望,但劉姿理解這個機會對他的重要性。他們約定,在文靖回國前,三人要在小雨的小鎮工作室重聚,舉行一次特别的"藝術分享日"。
十二月的第一個周末,劉姿乘火車回到小鎮。窗外,初雪輕輕覆蓋着田野,像一層柔軟的白色毯子。她想起半年前三人在這裡的誓言——支持彼此獨立發展,同時保持心靈的連接。
月台上,文靖和小雨等待着她。四個月不見,文靖的頭發長了些,下巴上留着精心修剪的胡茬,看起來更加成熟。看到劉姿,他立刻跑過來,将她緊緊抱在懷裡。
"想死你了。"他在她耳邊低語,聲音因為激動而有些顫抖。
劉姿埋首在他肩頭,呼吸着那熟悉又陌生的氣息。"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