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姿在鋼琴前坐下,手指懸在琴鍵上方。沒有樂譜,沒有排練,隻有十七歲時那些被時光打磨得發亮的記憶。
第一個音符落下時,文靖的大提琴随之應和。這不是計劃中的曲目,而是他們當年為校園藝術節寫的《自習課狂想曲》——帶着青春期特有的莽撞與靈氣。
漸漸地,埃爾莎帶着冰島學生們悄悄加入,小雨的口琴聲從觀衆席最後一排響起。音樂廳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共鳴箱,将即興的旋律送往每個角落。
當劉姿彈到那段空白獨奏時,她突然明白了老埃裡克留下這個空缺的用意。她的手指自然而然地落在文靖建議的那個動機上,随即轉向一段全新的旋律——不屬于古典,不屬于爵士,而是專屬于此刻的創造。
文靖的琴弓在弦上震顫,眼神亮得驚人。他們之間隔着一整個舞台的距離,卻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彼此的靈魂。
直播信号在最高潮時接通。電視機前的觀衆看到的不是精心設計的《邊界與回聲》,而是一群音樂人忘情的即興合奏。但誰在乎呢?最真實的音樂永遠誕生在計劃之外,就像青春,就像愛情,就像所有不期而遇的美好事物。
演出結束後的慶功宴上,小雨回放這段意外插曲時,彈幕已經淹沒了屏幕:
【這才是音樂該有的樣子!】
【那個紅發大提琴手絕了】
【鋼琴和大提琴的對視我哭死】
劉姿靠在露台欄杆上,望着上海璀璨的夜景。文靖走過來,遞給她一杯香槟:"老埃裡克會喜歡的。"
"喜歡哪個部分?"
"所有。"文靖的酒杯輕輕碰了碰她的,"尤其是你填滿的那個空白。"
遠處,黃浦江上的航标燈明滅閃爍。劉姿忽然想起那個冰島克朗硬币上的獨角鲸——它最終指引他們回到了這裡,回到音樂開始的地方,回到彼此的眼眸深處。
在這個充滿回聲的世界裡,有些邊界本就不該存在。
音樂廳的燈光暗了下來,隻餘一束追光落在舞台中央的鋼琴上。劉姿深吸一口氣,指尖懸在琴鍵上方。觀衆席的嘈雜聲漸漸平息,她能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比平時快一些,卻異常清晰。
這是《邊界與回聲》的正式首演。昨晚那場意外的即興演出已經在社交媒體上瘋傳,此刻台下坐滿了聞風而來的樂評人和音樂學子。
文靖站在舞台另一側,鲸骨琴弓在燈光下泛着溫潤的光澤。他的目光穿過昏暗的空間與她相遇,輕輕點了點頭。
劉姿的手指落下。
鋼琴的第一個音符像一滴水落入寂靜的湖面。大提琴随即加入,兩種音色在空氣中交織,時而融合時而分離,如同兩條并行的河流。當埃爾莎的電子音效從側面飄來時,整個音樂廳仿佛被某種無形的聲場籠罩。
演奏到第三樂章時,劉姿感到一種奇異的輕盈。這不是她熟悉的、精确控制的演奏狀态,而像是被音樂本身帶着走。文靖的琴弓在弦上跳躍,冰島學生們用特制的打擊樂器模拟着冰川碎裂的聲響,小雨的影像在舞台背景上投射出流動的極光。
當來到那段空白獨奏時,劉姿的手指沒有猶豫。她彈的不再是昨晚的旋律,而是全新的即興創作——左手是嚴謹的古典和聲,右手卻是完全自由的即興發揮。這種分裂感本該令人不安,卻意外地和諧。
文靖的大提琴突然改變技法,用弓杆敲擊琴弦,發出類似中國古琴的泛音。劉姿立刻明白他的意圖,右手轉入一段《梅花三弄》的變奏。東西方的音樂元素在這個瞬間完美交融,就像黃浦江與北大西洋的水流在某個想象的空間交彙。
最後一個音符消散後,音樂廳陷入短暫的靜默。随即爆發的掌聲如同潮水,一波接一波。劉姿看向文靖,發現他的眼眶微微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