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商沒有在外面多做停留,拉着司羽回了别院,就開始問司羽知不知道有什麼工具能幫到那些鄉民們。
司羽想了想,便把筒車和龍骨水車的構造圖花了出來。
程少商雖然不懂種田,但她懂制作,龍骨水車雖然一看便知道功效要強于筒車,但它造價昂貴且用時長,并不适合這裡的鄉民,便開始着手制作筒車。
仆從和部曲們也能打下手,司羽便帶着幾個武婢去了附近的山林裡采些藥草。
春日晝夜溫差大,鄉民們又多勞累,容易染疾,司羽便想着用此處的常見藥草入藥,能方便他們後續自己采藥。
由于司羽鶴發童顔,又身輕體健,在山林中能輕松騰挪,是以山林裡一些偶遇她的人便稱她為“老神仙。”
當司羽救了一個被毒蛇咬傷的樵夫後,她的名頭越發響亮了,便有鄉老大着膽子過來别院求醫。
大部分簡單的疾病,司羽給他們開方都是能省則省,很多藥草都能在附近找到,實在嚴重的則根據病患家境調整藥方。
程少商制作了幾個筒車,送給了附近鄉民一個,其他的拉到了負責耕種程府良田的佃農那裡。
相較于擁有自己土地的普通百姓們,他們過得更苦。
也是目睹了他們的生活,程少商更加堅定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她想知曉樓為何能建那麼高?這樣就能帶領大家建造更好更适宜居住的屋舍。
她那時還想知曉車為何能行那麼遠?地裡為何能種莊稼?還想看看這世道的真實模樣。
現在,她算是看見這世道真實模樣的一部分了。
程少商在曲陵别院過的樂不思蜀,她和司羽是這裡唯二的主人,所有人都聽從她們調動,就算有不明白的也會聽令而行。
程少商便帶着他們還有佃農們,一面研究堆肥,一面興修水利,還改善了不少農具,甚至在司羽的啟發下研制出了曲轅犁。
她尚不清楚這些東西會起到多大的作用,絲毫不曾隐瞞,反而想通過多方實驗來看看是否有改進的餘地。
司羽卻很清楚,這些都是程少商的功勞,司羽便讓她整理了所有的文字圖紙,讓部曲送回京城,由程始上呈給文帝。
皇室一族有屬于自己的農莊,在實驗過其效果後,文帝便派大司農接手,将這些農具廣傳天下。
因為程始這次沒有隐藏程少商的功勞,文帝對于如何獎賞程少商一時犯了難,程少商畢竟是個小女娘,不能賞她官職。
淩不疑知曉後便奏請文帝封程少商為縣主,賞賜食邑,讓她有地方繼續顯露自己的才華。
文帝同意了,就讓淩不疑去曲陵宣旨。
淩不疑奉命前來宣旨,當着所有人的面誇贊程少商文治武功,再到勤慎賢淑,就連程少商本人都聽得臉紅不已。
宣旨完畢,程少商起身準備接旨,卻未留意到裙擺,便有些站不穩身子,淩不疑眼疾手快的出手扶住她。
程少商會武,本來也能穩下來的,但淩不疑已然出手,她便隻能順着他的力道站直了身體,低聲道謝:“多謝淩将軍。”
淩不疑見她站穩了,戀戀不舍的收回手。
程少商揮手讓其他人先下去了,隻留下蓮房和她一起招待淩不疑。
她和淩不疑雖有幾面之緣,但着實不了解他,一時找不到可以聊天的話題。
眼見氣氛有些尴尬,淩不疑便裝作好奇的模樣問及程少商改進的那些農具。
提到這些,程少商眼睛都亮了幾分,神采飛揚的跟他說起自己怎麼得來的靈感,又帶着淩不疑參觀了他們當初研制農具的場所。
淩不疑雖然不懂農具,但他懂軍械,連發弓弩是程少商改進的這件事,程始沒有瞞住,淩不疑便用連發弓弩為引,在曲陵逗留了數日。
當程少商把根據淩不疑使用後發現的需求進行改進的圖紙交給淩不疑後,他便知道自己該回去了。
但他回京城後卻時常挂念着,時不時找個理由來曲陵。
為此,程少商不得不在改進生産工具之餘,還幫着淩不疑研究新的軍械。
程少商的封地就在曲陵旁邊,有了食邑,便能招募更多的部曲,能做的事就更多了。
司羽在編寫醫經的時候抱怨過在竹簡上寫字麻煩,她不過寫了些基礎的醫書,就用了好幾卷書簡。
但全用絹布抄寫,又耗費頗多。
程少商聽司羽提過紙張,那是前朝所制,質地粗糙,成本也高,她便想着加以改進。
司羽提點她可以加入樹皮、破布、麻頭等物,程少商便一心鑽研起來。
經過幾個月的摸索,最終制成了光滑細膩潔白的紙張,司羽便用它寫下了程少商制紙的全過程。
程少商冊封縣主的時候,宣後還分派了一位女史過來,幫助她處理縣主府上事宜,并負責教導她宮廷禮儀。
恰逢宣後生辰,程少商便把造紙術作為壽禮進獻給宣後。
宣後出身世家,其父乃前朝大儒,宣後亦文采斐然,她自是知曉紙張的作用,數十卷書簡的内容謄抄在紙張上,不過薄薄的幾十張。
宣後又花費一月時間将自己的藏書抄寫下來,用程少商進獻的書籍裝訂方法裝訂後,呈給文帝。
文帝大喜,将程少商晉為郡主,又賞賜了食邑和封地。
程少商的兩次晉封引人側目,京城不少人家開始打聽她的婚事,還沒等程家推拒,文帝先下令說程少商的婚事由他做主了。
京城夠不上文帝的人家隻能放棄,能進宮的人卻開始從越妃、宣後、文帝身上下手了。
文帝頂着巨大的壓力,傳話讓淩不疑趕緊讓程少商同意婚事,不然他隻能下旨賜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