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按壓手法:定位手掌根部接觸病人胸部皮膚,另一手搭在定位手手背上,雙手重疊,十指交叉相扣,定位的五根手指翹起。
(3)按壓深度:成人5-6cm(即不少于5cm,也不超過6cm),兒童、嬰兒至少胸部前後徑的1/3,兒童大約5cm,嬰兒大約4cm。
(4)按壓頻率:每分鐘100-120次。
(5)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為30:2.即每30次胸外按壓連續給予2次通氣。
(6)心肺複蘇時,兩手指不能觸及患者胸壁。搶救中斷時間不能超過10S。
心肺複蘇可促進心跳、呼吸功能的恢複,保障重要髒器的血液供應。
(1)識别心髒驟停。
(2)胸外按壓複蘇:按壓部位為兩□□連線的中點,即胸骨中下段。按壓方法為雙肘關節伸直,依靠操作者的體重、肘及臂力,有節律地垂直施加壓力,每次按壓後迅速放松,放松時手掌根部離開胸壁使胸廓充分回彈,比例為1:1。按壓深度56cm。按壓頻率為100120次/分。
(3)人工呼吸:口對口人工呼吸頻率為每56秒一次呼吸(每分鐘1012次呼吸),每次吹氣時間不超過2秒鐘,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比例為30:2
胸外心髒按壓時正确的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處或兩□□連線中點處。
心髒複蘇首選藥: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能α受體和β受體的激動劑,可加強心肌收縮力,加速傳導,加快心率,提高心肌的興奮性,增加心排出量,是心髒複蘇的首選藥。
利多卡因:為廣譜抗心律失常藥,對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心房撲動、心房纖顫、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室顫都有效。
氯氮平為抗精神病藥。
胰島素為降糖藥。
導緻心搏驟停的主要原因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因素。
(1)心源性原因:心源性原因是因心髒本身的病變所緻。
①冠心病是造成成人心搏驟停的最主要病因,其中75%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②各種心肌也可引發,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緻心律失常型心肌病等。
③嚴重緩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頓是心髒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
(2)非心源性原因:非心源性原因是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響到心髒所緻。
①各種原因所緻呼吸停止,如氣管異物、溺水、窒息等引起的氣道阻塞。各種休克以及腦血管意外、顱腦外傷等,均可導緻呼吸停止,引起心肌嚴重缺氧而發生心搏驟停。
②嚴重的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嚴重低血鉀、高血鉀等電解質紊亂,嚴重酸中毒等可影響心髒的自律性和心肌的收縮性,最終可引發心搏驟停。
③突然意外事件:如嚴重創傷、電擊傷等可緻心搏驟停。
④其他:為低血容量、各種藥物中毒(如抗心律失常藥物、洋地黃類藥物、β受體阻滞劑、鈣離子拮抗劑、三環類抗抑郁藥物等)或過敏反應、診斷性操作如血管造影、心導管檢查等均有可能造成心搏驟停。
動脈壓監測時:最嚴重的并發症是氣栓。
最常見的并發症是血栓形成或栓塞。
現場救護的原則是先排險後施救,先重傷後輕傷,先複蘇後固定,先止血後包紮,先救後運等原則。
根據節省人力物力應遵循的急救原則是先排險後施救。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條例》第二十條,突發事件監測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單位發現,或者可能發生(~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事件~)的,應當在(~2小時~)内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2小時内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并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電擊傷的救治原則包括:
(1)立即切斷電源或用不導電物體如幹燥的木棍、竹棒或幹布等物,使傷員盡快脫離電源。急救者切勿直接接觸觸電傷員,防止自身觸電而影響搶救工作的進行。
(2)當傷員脫離電源後,應立即檢查傷員全身情況,特别是呼吸和心跳,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就地搶救:
①輕症:即神志清醒,呼吸心跳均自主者,傷員就地平卧,嚴密觀察,暫時不要站立或走動,防止繼發休克或心衰。
②呼吸停止,心搏存在者,就地平卧松解衣扣,保持氣道通暢,立即口對口人工呼吸,有條件的可氣管插管。
③心搏停止,呼吸存在者,應立即胸外心髒按壓。
④呼吸、心跳均停止者,則應在人工呼吸的同時施行胸外心髒按壓,以建立呼吸和循環,恢複全身器官的氧供應。
交通事故的傷情主要分為機械性損傷和非機械性損傷。
(1)機械性損傷包括人體各部位的擦傷、挫傷、撕裂傷與撕脫傷、脫位、骨折、肢體離斷、貫通傷等。
(2)非機械性損傷是指在交通事故中非機械原因所緻的機體損傷,如淹溺、燒傷等。
急診觀察室設有一定數量的觀察床,收治已明确診斷或暫不能明确診斷者,留觀時間一般是37天。
留觀室護理工作是:
(1)入室登記,建立病案,認真填寫各項記錄,書寫病情報告。
(2)主動巡視與觀察病情,及時完成醫囑,加強生活及心理護理。
(3)做好出入室病人及家屬的管理工作。
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曬引起體溫調節功能紊亂、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過度喪失所緻的疾病。
重度中暑可分為熱射病、熱衰竭和熱痙攣三種類型。
(1)熱衰竭最常見。大量出汗導緻水、鹽丢失,血容量不足。表現為皮膚蒼白、出冷汗、脈搏細速、血壓下降、昏厥或意識模糊。
(2)熱痙攣患者大量出汗後大量飲水,鹽分補充不足,使血中鈉、氯濃度降低,表現為四肢無力,肌肉痙攣,以腓腸肌痙攣最為多見。
(3)熱痙攣是嚴重類型,以高熱(直腸41℃)、無汗、意識障礙“三聯征”為典型表現。
複溫護理:
(1)複溫速度要求穩定、安全;
(2)複溫的方法有:
①體表複溫法:迅速将低體溫者移入溫暖環境,脫掉衣服、鞋襪,采取全身保暖措施;加蓋棉被或毛毯,用熱水袋(注意不要直接放在皮膚上,用墊子、衣服或毯子隔開,以防燙傷)放腋下及腹股溝,有條件者用電毯包裹軀體,用熱輻射(紅外線和短波透熱)進行複溫等,也可将凍傷者浸入40~42℃溫浴盆中,水溫自34~35℃開始,5--10分鐘後提高水溫到42℃,待肛溫升到34℃,患者呼吸和心跳規則,停止加溫;如患者意識存在,可給予溫熱飲料或小量酒,靜脈滴注加溫10%葡萄糖,有助于改善循環;
②中心複溫法:低體溫嚴重者,除體表複溫外,也可采用中心複溫法,如采用加溫加濕給氧、加溫靜脈輸液(43℃)等方法;有條件可采用體外循環血液加溫和腹膜透析。
輸液護理:
(1)對淡水淹溺者,應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從小劑量、低速度開始,防止短時間内進入大量液體,加重血液稀釋和肺水腫;
(2)對海水淹溺者出現血液濃縮症狀的,應及時按醫囑輸入5%葡萄糖和血漿液體等,切忌輸入生理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