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行來,有的地方荒涼,有的地方繁華,路過一個地方,白夫人就給她們講一個地方的名勝、文化、曆史、官員,也講大運河,講曾經從京城到姑蘇大抵要半年多,現在乘船就能直下江南,或者直上京城,不過一個月,十分便利。
有時又出題,讓黛玉她們讨論。
這一行,幾人才發現白夫人在四書五經上的造詣不弱于甄先生,不知勝過多少須眉;但給黛玉他們教學,卻隻能教與四書五經之外的學問。
素心、黛玉連連撒嬌,“好老師,好舅母,到京城還讓我們跟着你學習,好不好啊?”
白夫人笑道,“當然好,隻要你家裡沒意見。”
“肯定願意,就這麼定了。”黛玉、素心齊聲道。
整日面對着花朵般的女孩,又是自家孩子,很難不活泛幾分。
如今,白夫人回憶起丈夫死後自己不死不活的日子,仿若隔世。
一日日的過去,景緻大差不差,山光水色連看半個多月,也就不稀罕了。
幾人一日日的沉寂下來。
雖說早早準備的菜蔬,但在船上吃的多是海鮮,也從興緻勃勃到食不下咽,一臉菜色。
盼着盼着,船終于到了京都。
賈家、林家、張家的下人都日日等着,看見林家的船靠岸,趕忙上前請安,聽候吩咐,有序的搬動行李。
白夫人和黛玉、賈琏她們話别後,約定她們三日後去張府拜訪,便上了馬車府。
原來張閱來接她們,在馬車上等着,卻隻能遠遠相視一笑,隻等後日再叙離情。
黛玉安排知更她們帶着不常用的東西回了林府,說好過幾日回去看看。
便随賈琏她們去了賈府。
賈府來了四輛馬車,一輛賈琏夫婦坐,一輛黛玉和素心坐,一輛丫鬟們坐,最後一輛運行李。
坐在馬車上,聽着街上的聲音,不禁掀開車簾,向外看去。
比起姑蘇的風流别緻,京城更多的是端肅規整,熱鬧富貴,人聲鼎沸,十分不凡,一派盛世大國氣象。
黛玉不免有些忐忑,但想起外祖母、舅舅們從京城送去姑蘇的禮物,相處兩年多表哥、表嫂、表姐,想起京城的宅邸和随從,倒也安下心來。
行了半日,黛玉一行才進入甯榮街,停在榮國府前,門房看車馬進來,趕忙打開側門,讓人給老太太傳話。
賈琏帶着黛玉她們前往榮慶堂給賈母請安。
賈母聽了消息,激動的說道,“可算回來了。”便要起身出門去接,邢夫人、王夫人、三姑娘探春、四姑娘賈琋趕忙上前勸,勸了又勸,才攔了下來。
正午剛過,想着她們一行舟車勞頓,指定還未用膳,忙吩咐下人準備膳食。
賈琏夫妻走在前面,黛玉、素心随後,齊齊請安,問候長輩。
離家近三年的孫子孫女們,盼望已久的外孫女回來,賈母十分高興。
隻是看着黛玉走近來,仿佛看見十幾歲亭亭玉立的女兒走過來,喃喃道,“我的敏敏啊。”
顧不得孫子孫女,連忙叫黛玉前來瞧瞧,一把摟住黛玉,連道,“好孩子,你受苦了。”祖孫二人哭了一場才罷。
緩過來,才與賈琏、王熙鳳、素心叙過。
王熙鳳看着賈母、黛玉難過,連連誇黛玉,假意吃醋逗賈母。
幾人叙過,又引着黛玉給大舅母邢夫人、二舅母王夫人請安,認識兩個表妹,三表妹探春是二老爺賈政幼女,四表妹賈琋是甯府敬老爺嫡女,探春精明利落,賈琋率直單純,還有珠表哥的遺孀表嫂李纨,和遺腹子賈蘭,兩個表弟賈琮和賈環。
寒暄見禮一番後,黛玉讓丫鬟們送上表禮,給賈母的是黛玉親手的一個松鶴延年的抹額,給邢夫人的是一套金玉頭面,給王夫人的一串翠玉佛珠,給李纨的是謄抄的孤本,給探春的是一本名家字帖,給賈琋的是一套畫具,給兩個表弟并賈寶玉各一套四書五經,給賈蘭一套啟蒙讀物并紙墨筆硯,又準備的禮物給兩位舅舅的禮物交給兩位舅母,賈赦一把古扇,賈政一幅字畫。
黛玉準備禮物時專門請教了王熙鳳和素心,投其所好,衆人收到禮物都很開心,也拿出表禮給黛玉。
待丫鬟來請幾人用膳,賈母叮囑她們用膳後休息好再帶黛玉去拜見長輩,才各自散去,讓她們幾人用膳。
與江南飯菜的清淡相比,京城的飯菜更重口味,但也别有一番風味,隻是黛玉不甚習慣,吃的不多;賈琏幾人倒是吃的十分順心,也算上賓主盡歡。
飯後,賈琏先去拜見賈母,将林海交給她的信和銀票交給賈母,又安排小厮把林海給賈政、友人的信盡快送到,才帶着給賈赦的信去拜見父親。
熙鳳和素心帶着黛玉去了榮慶堂不遠處的莺時閣,自打聽了黛玉來京的消息特意打理出來的給黛玉住的。
賈母本想着黛玉來了和她一起住,但又想着黛玉大了,自己也年紀大了,黛玉還要讀書,不甚方便,便把賈敏住過的院子給了黛玉。
丫鬟們用過餐,已經早早過來規制好了行李,姑嫂幾人休息了會兒,便前往了賈赦的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