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你看看那些障礙物的擺放!”李彤指了指不遠處的賽道,“如果是筆直的賽道,壓根不需要多少花滑的技巧,隻要憑爆發力和蠻力就可以滑出很快的速度。但是這次的賽道是彎曲的,并且這不是普通的彎曲,有些彎道處的夾角甚至超過了90度!”
“所以,這個賽道考察的是靈活性,”于思夢接着李彤的話說,“要想赢得比賽,你不僅僅得滑速快,你還得在滑速快的同時保持對于方向和用刃的高精準度和高控制度,隻有這樣才能在不碰上任何的障礙物的前提下到達終點。”
“沒錯!”李彤有些驚訝地看着于思夢,“你真的是新手麼?你學花滑有多久了?”
于思夢哈哈笑着說:“不久不久,兩周出頭。”
“兩周?半個月?”李彤的臉上閃過狐疑,似乎在懷疑于思夢在騙她,“那你的教練是誰?”
于思夢摸了摸鼻子,接着露出腼腆的笑容,用手指向自己的胸口。
李彤奇怪地說:“這是什麼意思?我沒看懂。”
“我自己就是我的教練,”于思夢對面前的女孩笑笑,“又或者說,我沒有教練。”
不出于思夢的意料,如果說李彤之前對于思夢的态度一直都挺正常友善,那麼在聽過這話後,她的态度立馬被震撼和質疑所取代了。
可即便如此,就算心中不相信,李彤的态度卻也比黃雨婕要含蓄得多。
“那……你一會兒加油。”
“謝謝你。”于思夢一邊說着,一邊不忘仔細觀察着教練員廢九牛二虎之力布置好的冰場賽道。
放眼望去,賽道大緻分四段。
第一賽段以直線賽道為主,中間以低矮路障設置了1個夾角為180度的轉角。
然而,轉角雖大,但這個轉角的主要作用還是在于分隔空間,把長度為60米的筆直賽段來回分成總長度120米的賽道。
因此,于思夢初步判斷,這一條賽段的考察關鍵其實也很簡單——
滑速,就是最單純的滑速。
若要具體打比方,第一賽段有些類似于陸地上的來回接力跑。
然而,第二賽段很顯然就沒有第一賽段那麼簡單了。
第二賽段的障礙物以冰場訓練常見的橙黃色塑料角标為主。這一賽段對選手的要求則是選手必須以S形的弧線依次穿過每一個角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選手不可以錯過任何角标,一旦錯過一個,到達終點後比賽成績直接作廢;而如果碰到任何角标,每碰到一次,最終比賽計時會加3秒。
而到了第三賽段,相比于第二賽段,它的複雜程度隻增不減。
第三賽段擺放着大大小小形狀不規則的泡沫巨石,賽道的路徑組成了大小弧度不一的曲線。
這一賽段,轉角的弧線大多小于60度。光論轉彎這一點,對于選手的難度或許不算太大,但難就難在,這一賽段的轉角出現的毫無規則,且道路有寬有窄,一個不留神,就有可能碰到障礙物增加計時。
看完前三個賽段,于思夢視線右移,緩緩看向了這次滑速比賽的最後一個賽段,同時也是最為神秘和複雜的——第四賽段。
事實上,說是第四賽段,但于思夢此時卻壓根看不清裡邊的具體情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賽道被遮住了。
第四賽段的障礙物,是一個個高度、體積遠大于第三賽段泡沫巨石的泡沫假山。
這些泡沫假山的高度普遍高于1米9,别提今夜參加比賽的這群半大的孩子,就連冰場的教練員都挑不出一個穿上冰鞋後,比這些假山身高更高的。
于思夢如今站在賽場外,雖說由于假山的遮擋,她此時還看不清第四賽段裡邊賽道的具體形狀,但隻要細心想想基本就能猜到:第四賽道周邊這圈假山肯定不僅僅是圍住這一賽段的一圈圍欄。
在“圍欄”的内部,第四賽段的地形必然也是以遮蓋視線的泡沫假山為主。
“第一組參賽者,準備!”
賽道的起點處響起王教練的喊聲,随着他報出四個人的名字,四個年紀看着在12-14歲之間的孩子站上了起點。
隻見這四個孩子一眼都是系統性練過花滑的。哨聲吹響後,不出于思夢意料,賽道第一段,四個孩子的動作都顯得穩當又順溜,基本也沒拉出什麼差距。
然而,這種現狀卻沒持續多久。很快,四個孩子來到了第二賽段的“繞花樁”,而來到這一賽段之後,所有人的滑速立馬開始肉眼可見地下降。
平日裡的花滑訓練,關于角标的練習大多是為了訓練對于用刃和冰面方向的精确度,很少會專門考察訓練者在角标間滑行的滑速。
正是因此,第二賽段不僅考驗速度,同時考察的也是四個參賽者的基本功和對角标這一訓練的熟練度。
于思夢定睛一看,一開始滑在第一位的選手,基本功顯然更加紮實,進入到第二賽段時,雖說因為角标的存在産生了明顯的降速,但總體看來依舊滑的很順暢。
然而,排位第二和第三位的選手很明顯就不同了。在進入賽段後,第三名的選手很快就被第四名超越;而第二名選手或許是因為看見自己和第一名的差距逐漸拉開,一時心急,加快了腳步。
誰知,就在他加速一秒過後,左腳的冰鞋一下子碰倒了一個角标,接連的失誤下,直接讓他在進入第三賽段前落到了倒數第三的位置。
進入第三賽段後,四位選手的速度再一次肉眼可見地下降了。
以平地打比方:如果說第一賽段四人都算是在奔跑,到了第二賽段,四個人隻能稱得上小跑了;而到了第三賽段,所有的選手隻能算得上是“疾走”,且全程都小心翼翼。
于思夢皺着眉,如果說一開始黃雨婕和她說這次的賽道很難時她還有些不以為意,那麼現在她是徹底認識到了。
隻見其餘還沒參加模拟賽的冰場學員,無一不是戰戰兢兢看着那4名選手,有些人甚至直接屏住了呼吸,就連輕呼和喝彩都不由自主壓低了聲音。
不知不覺間,這一組的模拟賽來到了最後階段,待四位選手裡最後一名的身影消失在了泡沫假山間後,賽道外站着的所有學員徹底失去了對比賽現狀的把握。
于思夢忍不住看了眼張小哥和王教練的方向,隻見他們湊在一起,盯着平闆,似乎正借着由冰場上方無人機傳回的畫面低聲讨論。
廣茂冰場為了舉辦這次滑速比賽,很顯然在經費方面也下了一番血本。
過了約麼幾十秒,終于有人從假山間現出身形。
然而,出乎大多數人意料,首個通過假山賽段的選手并不是在進入第四賽段前排名第一的選手,而是排名第三的。一開始排名第一的成了第二,排名第二的則是第三,排名第四的,則是在第二賽段碰倒角标失誤的那位選手。
而值得一提的是,那位選手不僅僅在第四賽段接連失誤,甚至還在賽段内摔倒了。在比賽的途中,冰場内所有人都聽到了“砰”的一聲巨響,足以見得這一跤摔得有多紮實。
四個人到達終點後,無一不是一臉驚險,面色都不大好看。其餘學員先是鼓掌,接着圍上前去,大多都是想打聽第四賽段的地形具體如何。
于思夢思索着賽道的設計,一時沒有動彈,李彤卻不甘留在原地,而是跟着到那四人身邊湊熱鬧。
王教練和張小哥在一邊計算四個人的成績,記錄在冊後雙雙一歎氣。
“好了好了!别讨論了!”王教練拍拍手,“第二組選手,準備!”
随着王教練喊出第二組選手的名字,很快又是第三組、第四組……
輪到李彤時,于思夢定睛一看,沒想到她竟然和黃雨婕是一組。
黃雨婕今日一改俱樂部聯賽當天緊張蔫吧的狀态,整個人顯出一副躍躍欲試,勢在必得之态;而李彤與之相對,顯然就看着局促得多。
這一組比完後,黃雨婕排第一,李彤則排小組第二。李彤下場之後,來到于思夢身邊,一臉的痛心疾首。
“别人一般都是冰鞋碰倒障礙物,哪像我,第四賽段光膝蓋和肩膀就碰到了假山好幾次!”
于思夢聽了這話,看着李彤超過1米68的個頭哭笑不得,“别太傷心,那是因為你腿長。”
“這個比賽對個子高的人一點也不友好。”李彤不服氣地哀歎一聲,一邊摸了摸自己的膝蓋。
于思夢拍了拍她的肩膀,沒再多說什麼。
經過她的觀賽,李彤不愧是系統性練過花滑的孩子。跳躍、旋轉等其他技術實力暫且不提,就滑行基礎這塊,她和今日大多數學員比起來絕對隸屬上遊。
隻可惜,即便說今天模拟賽的賽道對于個子高的人不友好,但花滑這整個運動項目,其實都對個子高的人很不友好。
畢竟,花滑技術動作裡的跳躍和旋轉都需要選手找準身體重心,而選手的個頭越高,重心也就越難把握,練起花滑就越難。
與此同時,選手身高還涉及到了體重基數,一旦體重增長,其他方面不說,摔一跤都會比其他人更疼,受傷的概率也會更大。
“李彤,”于思夢小聲問,“所以說……第四賽段内部到底長什麼樣?”
“全都是假山,路很窄、很難、還會遮擋視線……”李彤說到這裡,面色變得凝重,“說真的,你如果真的隻練了兩周花滑,現在退賽還來得及……”
“來都來了,就這麼退了豈不是尴尬?”于思夢呵呵笑了笑,“更何況,現在想退出怕是有些來不及了。”
李彤微微一怔,“你是第幾組來着?”
“第五組,”于思夢說,“馬上就到我了。”
而幾乎是在她話音剛落的瞬間,王教練和張小哥記錄好了成績。
王教練來到賽道起點處,喊道:“第五組選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