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我不懂。還請師父多多指點呢,不懂太多太多。
再請問師父,我吃全素有二年了,現在覺得身體瘦了,别人說還要吃肉,你說我不吃肉,吃蛋喝奶粉行嗎?過段時間吃肉呢。你多長時間吃一回肉呢?
這是就是前一段時間一個居士問我的,但是因為太忙了,所以沒有來得及給他給回複,今天是閑了,閑了就講解講解啊。他是問的這個話,他說呢。請問師父,我吃全素有兩年了,現在覺得身體瘦了。别人說呢,還要吃肉,你說我不吃肉,吃蛋和奶粉行嗎?過段時間吃肉呢?你多長時間吃一回肉?他問的這個話就是吃肉的這個事兒。
其實啊,這個吃肉這個事兒呢,我在講經的時候已經講過很多遍了,但是居士往往都是忙自己的事兒,或者聽一些那高僧的東西,他一般是不看這些的,所以說啊,這個身上的這個迷惑是特别多的。其實我講經是這樣子的,我講經都是講你身上的問題,都是講你身上的迷惑。隻不過,好多人他可能也是着名相嘛,也許是忙,他顧不上聽的。顧不上聽啊,就很可惜的。有時候一個話呢,可能反反複複都講很多遍,聽的人不願意聽我講的了,為啥呢。因為我重複的多嘛,那都不願意聽了。那沒有聽過的呢,他還是不斷的在問這些問題的。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還是給人解答的,還是要解答吃肉這個事兒啊!
我們這個佛門啊,就是佛教傳到中國有2000年了。從漢明帝永平十年就傳到中國了,這個佛教一直就被這個肉困擾着,一直就被這個肉抨擊呀。千百年來就是不斷的在抨擊吃肉這個事兒,出問題都在吃肉這個上面。其實,吃肉這個事兒呢,真的佛教被诟病了上千年。一講佛教問題呀,一說佛教不如法,就是吃肉。和尚吃肉啦,居士吃肉了呀,信佛的人吃肉了呀,這個問題一查困擾了上千年,一代一代的人為這個事情糾結,一代一代的就是不明真相的這個吃瓜群衆啊,一直就為這個事情去把它提出來。
我們這個學佛說老實話,你不管是儒家的,釋家的,道家的,就是儒釋道的思想啊,你看我在别的群也講易經的,也也講那個道德經的,這是道家的經典,我也在講着嘞。其實,不管哪一種思想,你必須要覺悟,要開悟。你不開悟的話,他這個問題就特别多的。你隻是在片面上看待問題的話,他這個問題就特别多的,就始終就困擾人。你看這個佛教呢,它最早在佛陀時代都是乞食的嘛,其實就是要飯。然後也不住家的,他也不住廟的。古印度的修行人,不是佛教啊,婆羅門外道都是這個樣子的,隻要你要修行的話,就會到樹林裡去修行的,餓了呢,你就出來,化緣就行了。化完緣以後呢,這個修行人又回到樹林當中。就在樹下打坐休息,樹下一夜,日中一食,過午不食,這是原始佛教的東西。你看,大家想想,那時候你要去托缽的,就是乞食嘛。你乞食,不可能人家給你打飯,你還要挑肥的,撿瘦的,挑葷的,撿素的。大家想想,這樣挑一挑行不行?是不是會遭到大衆的譏嫌?大衆本來有的就比較惱火的,就覺得你這些僧人一天啥都不幹,就是等着吃飯。一到飯點了,都來了。
有些大衆就不理解嘛,曾經有一個農夫,他就問那個佛嘛,他說你看我天天的勞作呀,耕種勞作,你們是啥都不幹對不對?佛陀說我也幹啊。你幹的是農田,我幹的是心田呀,我們都是勞作者,大家想想,在這種情況下,你去挑食物,你覺得可不可能啊?挑吃的,人家給你個肥的,你還說,你給我個瘦的,或者給你葷的。你說來點素的,不可能的。
古代印度啊,它的那個土壤,要學過古代印度史,你就知道它那個土壤和我們這個土壤,就是他們那一方水土和我們這一方水土,它是不一樣的。古印度是這樣子的啊。它最高種姓就是修行人,修行人是最高的種姓,就是婆羅門嘛。主管的是祭祀,往下排才是執政者,就是國王啊。這些的叫刹帝利。再往下排呢,是老闆,就是富人啊,手工業者呀,地主啊,叫這個吠舍。打工的,無産無業的叫首陀羅。還有一種賤的,最卑賤的叫粘陀羅,就是賤到什麼程度啊,馬路你都不能走。你走的話,你把馬路都污染了。粘陀羅不能到别人家的院子,裡面都不能去的,人家房子更不能進的,那叫不可接觸者,污穢者。這個印度的種姓制度是特别的嚴格,根深蒂固的。
你看他是這樣子的,最高種姓就是高種人啊,就是上等人啊,上等人才有資格去掌管祭祀嘛,去修行嘛。就像婆羅門。佛陀的老師都是婆羅門,當時在古印度沒有佛教,以前在古印度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是這個婆羅門教啊,所以佛陀的老師都是婆羅門。
婆羅門,他是這樣子的,他是最高種姓,他有無上的權利,他可以把窮人打死,都不負任何責任的,還别說要你一點吃的。他是有無上的權利的,就是這個高種姓的婆羅門,他也要修行的。他們那個修行是怎麼修行的啊?就是他小的時候也是要接受教育的。有老師給你教祭祀,教這個四吠陀的知識,教那些貴族的那些知識嘛,天啟呀,算術啊。祭祀啊,就是教這些東西,大了以後呢,你就結婚,結了婚呢,娶了老婆,生了孩子,等于你把這個社會責任完成了。等孩子生的差不多了,這個婆羅門呢,他要修行了。他就是會到那個樹林裡面,過這種叫林溪栖,他們就過這種生活,他們要出來吃飯的話,他就托缽,大家都會跪着給他飯的。他是這個樣子的。
同樣是托缽,佛教傳到中國來以後,祖師們也會托缽的,也會要把這個傳承流傳下來的。但是祖師會發現托缽在中國是根本都搞不成事兒的。為什麼呢?一方面中國的曆史,你看看一個朝代超不過幾百年的,很容易變化,朝代更替。大部分時間都在戰争當中,再加上勞動生産力低下,物資匮乏,封建社會的壓榨,老百姓食不果腹。另一方面,中國人骨子裡面的東西是儒家的東西,儒家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最卑賤的那就是要飯的。你看佛教來到中國以後,如果他還要飯的話,就和乞丐的丐幫一塊兒要飯的話,然後一個修行人再給你講什麼培植福德,你會聽嗎?都是胡扯淡的都是,對吧,這是胡扯的。什麼是福德?你都要飯了,你還給我講福德?所以祖師你看他就沒有把這個托缽傳承下來,隻是由這個最早的那個鴻胪寺嘛,就是那個河南的洛陽。鴻胪寺是個外事機構,後來慢慢的呢,就是給他蓋了一個第一座寺廟,就叫白馬寺。僧人就有了寺廟。原先是沒有寺廟的,最早連大雄寶殿都沒有的。最早的規制就是有個佛塔就可以了,再加一個法堂就行了,有個講法的地方就行了。這個大雄寶殿,都是後期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的時候慢慢定立下來的。你看上大雄寶殿跟上朝一樣,都是後期我們自己發明的。慢慢的,你看我們僧人就就就是變成了在大雄寶殿當中誦經,然後這個居士就會到寺廟裡來,去供奉佛法僧嘛。
偶爾我們見到是也有托缽的僧人,他是遇到事兒了,比如說他在外面行腳,他需要大衆幫忙嘛,他需要吃飯的,解決吃飯問題的,他就會脫缽的。我們叫他叫行頭陀行(heng四聲)。再有的像有些寺廟是這樣子的,他隻是為了表一個法。你比如說大悲寺,他是表了一個法,一年就是搞那麼半個月呢,去行個腳。後來好像是不能行了吧,因為這種人太多了,你人多了,它是屬于集會形式的,這個一般是政策上不太支持的。你的佛事呢,就在寺廟裡解決就行了,你不要去到社會當中更多的去這個去影響大衆,可能也是一種幹擾。對這些戶外弘法的活動,政策上一般是不支持的,知道吧,大體就這樣一個結構啊!
然後再說吃肉,原始佛教,它是不分的。就托缽,你給我啥,我就吃啥的。你看這套制度就保留的很傳統的,那個泰國呀,斯裡蘭卡小乘佛教,也叫南傳上座部佛教嘛,上座部就是保守派的意思,大衆部就是激進派的意思。這個南傳上座部佛教,他們就是托缽,老百姓會到路上,把食物供養他的,其實什麼都吃的,當然吃那個肉呢,它必須是三淨肉,就是他不是自己殺的,也不是為他殺的,他也沒有見到殺。佛教是這樣子,佛教剛傳到中國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連僧人都吃的是三淨肉。一直到梁武帝時代,梁武帝他受了菩薩戒以後呢,因為對這個佛法呢,是特别的這種偏執啊,他甚至國家都不想要了,皇位都不想要了。他就這樣多少年他都不會沾一點女色的,他就是這樣一個皇帝。
後來呢,他就是覺得皇帝嘛,吃肉肯定是殺生太厲害了。皇帝吃肉和我們吃肉是不一樣的,和我們普通百姓吃肉是不一樣的。皇帝要吃新鮮的,甚至吃哪個動物身上的那麼一小塊兒,要得到一盤這一小塊兒要要很多的動物,所以梁武帝他不吃肉了。他不吃肉的話,他就寫了個戒酒肉的這個襲文,通告全國。這時候,僧俗兩屆的連三淨肉都不吃了,就是這樣子的。王經上面所記錄的講解下來的。你看梵王經,包括我們講《大涅槃經》,還有那個《楞嚴經》,《妙法蓮花經》都會講到菩薩是不食衆生肉的。其實我們忘掉了一個問題,我們許多人學佛,都是沒有什麼章次的,喜歡啥就學啥,沒有什麼章次的。你沒有什麼章次的話,他這個問題就出在這裡了。你看,比如說像《妙法蓮花經》啊,《大涅槃經》,這是屬于什麼經典呢?這個是屬于佛陀晚年的時候講的經典。
佛陀他講經分成了五個時期嘛,分成了華嚴時。就是最早在禅定當中開悟的時候,然後用了三七二十一天,三七日講了《大方廣佛華嚴經》給華藏世界菩薩說的。你看我們要準确定位啊。佛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他不是給我們講的,他是給華藏世界的深位的大菩薩講的。我們看了那個呢,你隻能幹啥?你隻能随喜贊歎,隻能随喜贊歎,你看佛這時候從定裡出來以後,應這個天神的祈請,要到人間化度衆生。首先來到鹿野院,這時候被稱為鹿院時,這就是給我們講的。而且是給初學的人講的。就是你首先要學會自覺。他先度的就是五比丘嘛。這就是當機衆是給自覺的人講的,慢慢慢慢呢,自覺的差不多了呢,就該給你講一些大乘的東西,就是你要覺悟他人,由小乘開始向大乘上轉變。那這時候就來到了方等時,由小向大。經典開始往大乘經典上轉變,不但自覺,還要覺他。再往後呢,我們大家太缺乏智慧了,這時候就進入到般若時了,佛講般若經,講了整整22年。一直到佛老了,大家知道嗎,這時候跟跟着他的人都是啥呢?都是一些法身的菩薩呀!那阿羅漢都是遍地都是阿羅漢。法身的菩薩都是一說都是七八萬衆,法身的菩薩跟着他的,他這時候講的是什麼呢?講菩薩不食衆生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