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大唐·珠玑不可奪 > 第51章 枯骨生肉驚還魂

第51章 枯骨生肉驚還魂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二十年前風姿卓越、面如冠玉的探花郎已年近不惑,細小傷疤如藤蔓攀爬上他額頭與面頰,最深的一道自左眉斜下,沒入濃密的鬓角,結痂處微微凸起,昭示着墜崖一劫留下的印記。

此刻的他微微佝偻,寬大的衣袍也難掩消瘦的身形,全然不見當年的意氣風發。

原本深陷的眼窩因他強行擠出慈祥笑容,連褶皺都被撐得鼓脹起來,混濁眼眸中盡是潛藏的陰冷恨意。

畢菱上一回與畢淵這雙眼死死對視,是他失足險些墜落山崖,雙手攀附在岩石上高喊着要她來救。

她站在原地分毫不動,皴裂的肌膚盡情享受着山頂的陽光,眉目舒展,露出久違的惬意微笑。

她就這般笑看他的面容從驚懼無措變得激憤狂怒,直至哀哀絕望。

她靜靜地享受着他臨死前的咒罵——若真有來世,有因果輪回,該畏懼報應的也該是他。

眼見那雙手漸漸無力,任他屈起指節如何摳抓依舊是徒勞,一毫一厘地漸漸滑脫。

畢竟是養尊處優的手,這十餘年來隻握金玉酒盞、美人柔荑,連筆都鮮少拿起,如何能憑一己之力攀上懸崖。

眼睜睜見他墜落的那一刻,她聽不見耳畔的山風呼嘯和凄厲嘶吼,隻有那顆長久以來被憤恨充漲的心在胸腔之中砰砰跳動,雀躍又快慰。

而此刻的畢菱與他在甘露殿中遙相對望,再度聽見心鼓被重重擂響——由慢至快,從輕到重,漸漸與演奏《焚詩錄》的羯鼓、筚篥之音重合。

這是屬于她的戰鼓聲。

畢淵未死也好,墜崖而亡着實便宜了他。

他既敢回長安,便等着親眼看自己耗費半生竊來的詩名,如何一步步灰飛煙滅。

她低頭凝視指甲縫中殘留的血迹——且由她親手掘好墳墓,叫他身死名滅,以謝諸罪。

畢菱知曉衆人都等着看父女劫後重逢相認的好戲,再擡起眼時,已是淚眼婆娑。

她三步并作兩步撲到畢淵身前俯身跪下:“阿耶——”

哀婉之音,繞梁不絕,聞之令人動容。

直起身後,她伸手去攥畢淵的衣袖,仰起的小臉上淚水漣漣。

“阿耶,阿菱想你想得好苦啊!白日夜裡無不在禱告,竟真得神祇垂憐……”

她哽咽不已,單薄纖弱的身軀止不住顫抖。

畢淵也扮上一副心痛模樣,顫巍巍地去攙她起身,愛憐地拂去她腮邊的淚:“叫你受苦了,我的兒!”

畢菱一見他扶着拐杖,忙問:“阿耶可是摔傷了腿?”

“不礙事,能撿回一條命已是不易。”畢淵長歎道,“阿耶被獵戶所救,躺了半個月才醒轉,能勉強行走便趕回長安——生怕叫你孤零零一個人嘗盡悲苦。”

看着父女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演得聲淚俱下、父慈女孝,殿中唯一知曉内情的韋檀隻覺好笑,假作歎息擡袖掩面。

身懷六甲的韋貴妃一見他們父女這情形,不由得落下淚來:“幸得蒼天庇護,陛下福佑……”

皇帝連忙寬慰她:“分明是喜出望外的好事,怎地還掉起淚來?”

韋貴妃撚起巾帕擦拭,赧然笑道:“妾即将再為人母,見此情形一時感懷罷了。”

永宜公主心底冷笑連連,畢菱竟有這般好心計,怕不是早就知曉畢淵還活着,背地裡勾連了韋家提前獻詩集造勢。

呵,父皇夏至那日讀了詩集龍心大悅,還特意叫人送了一冊給自己共賞,否則她仍被蒙在鼓裡,恐怕直至今日在甘露殿中才被當頭一棒、蓦然驚醒。

膽敢背棄她的人,絕無善終之理。

韋氏也好,畢家父女也罷,終有一日要他們付出代價。

皇帝下令擺宴,留畢淵父女二人共進午膳,永宜公主也一道作陪,笑盈盈地說道:“我得父皇垂憐,才剛搬出清都觀不久,畢家小娘子眼看也要随父歸家,這倒真是緣分。”

公主的發難在畢菱預料之中,她連忙捧起酒杯:“今阿耶歸家,阿菱身上已無孝期,且以酒相敬——承蒙殿下照拂,阿菱感激不盡!”

畢淵深知這位永宜公主在皇帝心中的分量,慌忙起身:“小女何等有幸,能得公主殿下垂青,畢某拜謝!”

永宜公主虛扶一把:“畢學士不必多禮。前日拜讀了學士父女共著的《慰柳集》,真乃滿篇珠玑。漢代有班氏一脈著書作賦,今我大唐詩壇有畢氏父女,也是一段佳話!”

畢淵乍聽《慰柳集》三個字心驚不已,掠過畢菱的目光似淬了毒一般。

畢菱沖他笑得“乖巧”——幸好自己這半年來從不曾因他身死而懈怠分毫,縱使他有“死而複生”的運道,也難盡知這些時日裡她的所作所為。

自己當年被逼着作詩時,一詞不妥便是兩日不食。

也該讓畢淵嘗一嘗戰戰兢兢、不敢貿然開口的滋味了。

隻不過,永宜公主這兜頭而來的吹捧又一時讓畢菱摸不透來意,她可不信公主能以德報怨……

果然,公主轉向皇帝笑道:“阿耶,太宗朝的徐賢妃、高宗朝的徐婕妤皆以才名應召入宮,有漢代班氏的美譽,我看畢家小娘子不遜于她們。”

這話一出,衆人皆變了臉色。

韋貴妃見她舊事重提,知她是被一連串的變故逼急了,想借機用畢家女挑撥。自己臨盆在即,自是不允許外人來分寵。

貴妃又見韋檀面露驚惶地看向畢菱,便笑着接過話:“陛下,畢家小娘子的才情确是不可埋沒。不知陛下要給畢學士何等官職?妾也好替小娘子牽線做媒——我們京兆韋氏也有小郎君正當婚齡。”

皇帝的目光緩緩掃過韋貴妃、畢淵和畢菱等人,最後落回在畢淵身上:“明遠,韋貴妃可是從未替人開口求過官,還讨要你家女兒作韋家新婦,你的面子可大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