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我們來看看從人情角度來說,莺莺傳中張生是元稹自寓的離譜點。
另外說明一下,前面反駁王、趙自寓論的論點全部出自相關論文,接下來的論據出自up和其他持反對論點網友的推測。】
“網友……仙人原來是這麼稱呼仙友的嗎?”
嬴政還在批着他今天的公文。雖然天幕所講的事情與大秦無關,但他還是分出來一絲注意力,務求保持對神迹的尊敬。
自從知道仙人自稱“阿婆”以後,他疑惑過為何仙人用年輕的聲音講述,卻使用如此衰老的自稱。他想,要麼是仙人鶴發童顔,要麼是仙人交流都用這種自稱。
……之前攬入手心的自稱“朕”突然不那麼吸引人了。
他确實從天幕的話語裡聽出這是講給千年後人聽的,可能把神迹跨越千年時光降下絕對是神仙偉力,隻有仙人才能做到。瞧這仙人對民講授毫不避諱神仙身份,嬴政隻覺得那是千年後的世界神仙親自開業授徒,不再于凡間隐藏身份。
那為什麼現在的仙人搜山檢海都見不到一個?
嬴政想想後人,羨慕極了。
【第一,元稹是白居易一生的摯友。白居易大家應該了解多一點,畢竟他陪着我們走過了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老師在講到他的詩歌是肯定會順手放一下他的生平。
白居易,字樂天,是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世稱為“詩魔”、“詩王”,詩作風格淺近親切,是新樂府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在現代人的唐代詩人知名度應該僅僅略遜于李白杜甫。
曆代史書大多都對白居易予以肯定,不管是才華、人品還是為國、為民。
白居易寫過一篇著名的《井底引銀瓶》,其中有兩句這麼寫:
“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
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輕許人!”
白居易寫《井底引銀瓶》的目的他自己也曾在序言裡講過,“止淫奔也”。他告誡女孩不要因為愛情離開庇護自己的家庭,把自己托付給不該信任的男人。
在白居易旗幟鮮明反對“淫奔”和“始亂終棄”的情況下,如果元稹真的有始亂終棄的行為,他們怎麼能“死生契闊者三十載,詩歌唱和者九百章”①呢?
白居易的品行值得肯定,他選擇的摯友,又會比他差到哪裡去呢?】
自己以後成為了比肩李杜的大文豪。
雖然對後世的義務教育沒有概念,但用李杜做比,白居易迅速理解了後人眼裡自己的詩歌成就和曆史地位。他面向面前催婚者的緊張消弭了些許,與來來去去收拾行李的元稹一對視,笑了。
死生契闊者三十載,詩歌唱和者九百章。
這就是他們至死不渝的友情。
而他的身邊,催婚者們眼中的熱切都似乎要融化元家的房子。
他們面前這是個比肩李杜的文豪,史冊偏愛,三十未婚。
可惜他用已經有愛人拒絕了他們所有人。
後世文人也在對着天幕點頭。白居易那樣的人,怎麼會找一個心口不一的人當一生的摯友呢?
“不對,我記得他們後來不是決裂了嗎?白居易還寫了……《論請不用奸臣表》?”
“《論請不用奸臣表》?白居易晚年專門編了自己的詩集文集,這篇表連他的文集都沒進去。”
酒席上,楊萬裡聽到這讨論,提着酒壺走來,眼中清澈如稚子。
“這篇文章出自《文苑英華》②,《文苑英華》在下面注釋說'元白交分,始終不替。方元傾裴,白不應有此論列。《集》固無之。'”
元稹和白居易的交情,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元稹排擠裴度時,白居易不應該上表彈劾元稹,而且他的文集《白氏長慶集》中本來就沒有收錄這篇文章。
“《文苑英華》都這麼說的了。而且真的決裂,白居易會給元稹寫‘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③這種詩嗎?在元稹死後馬上寫情深意重的祭文④,許願來世相見⑤,随時寫詩紀念……哈哈,原來這叫決裂。”
楊萬裡笑着走了。
“讀遍元詩與白詩,一生少傅重微之……”⑥
外頭,蜻蜓飛來,立上尖尖的菡萏。
【第二個點,在于崔莺莺的形象塑造。
《莺莺傳》在後世多有改編,并且結局從始亂終棄改編成合家歡,崔莺莺和張生經過亂軍、崔母等考驗最終走到一起,根源都是讀者對崔莺莺被棄的憤慨。所以他們在同人裡給了崔莺莺一個封建社會裡的最好結局。
崔莺莺在封建社會與外男私通,絕對是不符合封建社會道德觀的,那為什麼後人會憐憫崔莺莺,為她重寫結局?
根源就在元稹對崔莺莺的描寫中。
我們來看一下原文中的崔莺莺。
容貌,“常服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顔色豔異,光輝動人”,光看古文也能看出是位美人。
性格,“貞慎自保”、“善屬文”,貞靜謹慎,善于文章。
側面描寫,張生說如果見不到崔莺莺,“三數月間,索我于枯魚之肆矣”。數月不見其人,他自己都能成魚幹店吊着的魚幹了。這是怎樣的佳人,才能讓人這樣日思夜想!
再加上被張生抛棄的結局,被張生為保自尊說成是妲己褒姒一樣的“尤物”形象,被污蔑主動誘惑,更讓這個人物形象顯得悲情。
但是,問題就在這裡。
你難道會把你那非和平分手的前女友寫得這麼好,這麼讓人同情嗎?】
各時空的大多數人都陷入了可疑的沉默。
随後響起的卻是一陣異口同聲的喊聲:“當然!我豈是那種小肚雞腸之人!”
話雖這麼說,他們心裡卻已經信了幾分。
【第三,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寫的生動也成了元稹的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