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氣十分好,可這樣好的天氣,仍然照不暖陰冷血腥的暗衛閣。隻窗戶邊上被太陽照着的地方看上去暖洋洋的,看上去還帶着些溫度。
遠處牢房裡不時傳來慘叫聲。暗衛閣的人已經聽習慣了,面色如常,接受良好,常逸卻多少有些不适應。恰巧兩個暗衛擡着一具死屍往外走,常逸打眼一瞧,那死屍生前應該經曆過鞭刑,這人的肉幾乎是被抽開了花,一條一條地挂在身上,活脫脫像一個人架子上挂着農家過年吃的臘肉條。
引路的人向他解釋,“這是違反戒律的暗衛,受不住處罰死了。”
大理寺也不乏審訊拷問的手段,可哪有跟暗衛閣這樣似的,怪不得民間傳言“若無暗衛閣,便無骨生花”。
常逸這次來,是為了西域走私一案。走私一案牽扯極廣,大理寺人手不夠,這次常逸是拿着借調的聖旨來借人的。
這暗衛閣也有說法,暗衛閣兩位閣主,正閣主掌權,卻常年不在京,副閣主管人,負責教導暗衛,并不插手暗衛閣一幹事務。如今暗衛閣管事的,聽說是下一屆暗衛閣内定閣主,十三。
十三從走廊盡頭出來,向常逸行了禮,兩人不多寒暄,便一同進了房間。
常逸此前未曾與暗衛閣打過交代,聽聞暗衛閣嚣張跋扈,除了陛下令什麼也不管。然而常逸冷眼旁觀十三,這人拿到調令,查驗核對一絲不苟,接着便去安排人手,倒是意外地利落幹脆,跟傳聞所言暗衛閣形象大相徑庭。
随後,常逸将一沓口供交給十三,“這是大理寺抓捕走私販的口供,還請十三大人過目。”
十三拿過口供,叫了一聲:“十七。”
十七不知從哪裡現身,拿過口供看了幾眼,“犯人在審訊時常常反複翻供,情況多變,若是常大人方便,不如将犯人暫時移交暗衛閣,再審一遍。”
走私案在大理寺手中,暗衛閣隻是協理。這話就很有些不信任大理寺審訊的意味了。這番反客為主,實在讓人有些如鲠在喉。
“十七,不可無禮。”
“無妨,在下也想知道,暗衛閣審訊之術,比之大理寺如何。隻是罪犯狡猾,為防罪犯途中逃脫,恐怕不太方便移交暗衛閣。若是十七大人願意,在下在大理寺随時恭候。”
“多謝常大人。”
送走了人,十三轉向他,“再審一遍是什麼道理?”
“這口供真假參半,三分真七分假,都無需内行人,但凡有幾分腦子的外行人仔仔細細翻閱一遍,都能看出纰漏來。”
“罪犯前後說辭不一,也是常事。”
“罪犯前後說辭不一是常事,可如今暗衛閣是協理大理寺抓捕走私販,我們行的是抓捕之責,他卻送來一份這樣的口供,擺明這走私案不簡單,他不想管了,想脫手……這位大人可有些滑頭。”
“既如此,你卻接下了要淌這渾水。”
十七卻不說話。
水雖渾,但渾水才好摸魚嘛。
十七打岔道:“對了,那少爺呢?”
那少爺呢?
少爺正在被人追着打呢。
說回到一個時辰前,常逸尚未來到暗衛閣,十一不知從哪裡找來一份魏源早年的行兵作戰圖,拿去給步生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