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的路上,李大志推着獨輪車突然笑出聲,"大牛,你說老趙叔真會把自家竈台扒了?"
"八成是真的。"李大牛抹了把汗,"你沒見他剛才試火時,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
"那要是他們村村都找你盤竈......"
"可别!"李大牛連連擺手,"我這半吊子手藝,也就敢在親戚家試試,"說着從懷裡摸出個小本子,"得虧技術員給畫了圖,要不今天非出洋相不可,再說了,上哪去買那麼多石棉繩。"
李大牛和李大志推着獨輪車往回走,車上除了空糞筐,還多了幾個精巧的竹編提籃。
李大志拿起一個翻來覆去地看,"親家公這手藝真不賴,瞧這筐邊收得多齊整。"
"可不是,"李大牛把車轅上的麻繩又緊了緊,"聽說他們村祖輩都會這個,農閑時就編些筐啊簍啊的,趕集時賣,也是一項進項,原先是用荊條,這不種了竹子,又開始學的竹子編織。"
李大志歎了口氣,"咱村要是也有竹子就好了。前些年生産隊種的那幾簇荊條,現在分到各戶手裡,誰家舍得随便砍?"
"荊條哪有竹子好使,"李大牛搖搖頭,"親家公說了,他們後山那片竹林,年年都得間伐,要不長得太密反而不好。"
兩人走到岔路口時,正遇上村裡放羊的老孫頭。
老孫頭眯着眼瞅了瞅車上的竹筐,"喲,這是上親家去了?這筐編得真地道,"村裡人少,誰家親家會什麼東西,都知道。
李大牛順手遞過去一個,"孫叔,這個給您裝羊料用。"
老孫頭樂得胡子直翹,"這怎麼好意思......"手上卻接得利索,翻來覆去看了又看,"要說這竹編啊,咱公社就數趙家莊的手藝最好。早年間集上賣筐,他們村的能多賣兩毛錢。這東西我看看就行,我可不能要。"
李大牛心裡一動,"孫叔,你說咱村要是也種點竹子......"
"難!"老孫頭擺擺手,"竹子這東西嬌氣,不是什麼地方都能長。趙家莊那是祖輩傳下來的老竹林,地氣合适。"
李大牛就說了,“那我三妹,他們可不是祖輩都種竹子。”
老孫頭就說,“是,那是人家前面書記有想法,你三妹婆家,他們那地方我知道,有山有水,水田種稻子,山上可不就種竹子?他們種竹子比趙家莊晚,種的竹子品種不一樣,他們還去趙家莊學手藝呢,”
李大牛撓撓頭,“這麼說,他們種竹子還挺有門道。”
老孫頭得意地笑了笑,“那是,他們村後來還請了專家指導,竹子品質那是越來越好。而且人家不光種竹子,還搞起了竹制品加工。”
李大牛眼睛一亮,“竹制品加工?能賺不少錢吧?”
老孫頭點點頭,“可不是嘛,編些竹籃、竹椅啥的,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還和一些企業合作,做高檔的竹工藝品,利潤可高了。”
李大牛有點心動,“要不我也讓我三妹夫教教我,我也跟着種竹子搞加工?”
老孫頭拍了拍李大牛的肩膀,“這是個好想法。不過種竹子也不是件容易事,得先了解清楚技術和市場。不過哪,咱們村是算了,東嶺種了栗子樹,南嶺栽的蘋果樹,都沒給村裡帶來什麼收入,我看哪,栗子樹過幾年咱們村也剩不幾棵。”
李大志就好奇了,“叔,那東嶺不是我們村有一半嗎?”
老孫頭搖頭,“我到處放羊我還不知道,唉,你們李家都是老實頭,跟你們說,東嶺人家下面那個村早就想把整個山頭要回去,那不是水庫搬遷的時候分給咱們一半嗎?”
這事兒李大牛早有預料,村裡書記不強硬,沒了大集體,邊邊角角的,鄰村自然想要回去。
不過,這事兒這麼早就開始了嗎?
李大志大驚,“那怎麼不把上面的話當話?不是分給我們村,怎麼還能要回去?”
拍拍李大牛的肩膀,李大牛說,“哥,這地本來是人家的,誰知道水庫搬遷的時候上面給沒給辦文書,要是沒有文書,這地人家還不是想種就種。再說了,咱們村就百多戶,人家都是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