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剪輯師加班将這段片場“非正式對峙”剪成短花絮,配上簡單的過場解說。視頻發出時,沒人抱太大希望。畢竟現在各大平台的主推資源早被對家封死,熱搜榜單也被商業通稿堆滿,《暗潮》幾乎沒有發聲空間。
但意外發生在淩晨兩點。
唐夕盯着數據邊打哈欠邊刷着頁面,突然一個激靈坐直:“……怎麼回事?”
她刷新一次,播放量翻了一倍;再刷新,又多了幾千轉發。最初隻是幾條彈幕刷起“這對有點意思”,很快,#暗潮兄弟線#這個原本無人注意的話題,悄無聲息爬上熱榜。
到清晨,熱搜已挂在前十。
“沈宴和柳堯這一場真是絕了,兩個演技挂互撕太上頭了。”
“強強對峙那味兒出來了,沈宴那個眼神,我磕到昏厥。”
“這一段直接戳爆我嗑點。”
“CP也嗑,戲也穩,這種演員配對太少了,求正片給足。”
自來水UP主開始剪BGM混剪,有人做成MV,有人做角色解構視頻,還有彈幕直接帶節奏:“這不是卧底片,這是兄弟片,是嗑瘋了的兄弟片。”
短短一夜,#暗潮兄弟線#成為《暗潮》上線以來第一次沒有資本推動、純靠觀衆情緒裂變引爆的輿論點。
早上七點,程今接到唐夕電話時,正拿着冷掉的咖啡看後期剪輯進度。電話那頭唐夕激動得聲音都飄了:“姐,我們爆了!”
她拿起手機,看見熟悉的熱搜詞條挂在首頁,點進去,一屏一屏的彈幕與評論,仿佛密不透風地把那段三分鐘小花絮包圍在中心。
有人說,這才是能撐起國産硬漢片的新标杆;也有人說,終于不是無腦爆炸,而是情感和暴力一起燃燒。
程今盯着數據曲線那一瞬,有些恍神。她上次見到這種自然發酵的爆點,還是她早年還是編劇時,一部小成本青春網劇因為一段台詞被瘋轉。
但那時候她隻是追熱點的參與者,而現在,她是決策者,是帶領團隊走出困境的那個人。
她緩緩把手機放下,喃喃一句:
“我們,也能搶回一口氣。”
.
花絮已經意外出圈,程今幹脆趁熱打鐵,當即與唐夕敲定後續節奏:繼續剪輯第二波、第三波“兄弟對峙”衍生花絮,附加幕後簡短訪談,例如“柳堯如何揣摩兄弟反目的臨界點?”“沈宴對角色崩塌時刻的理解?”務必把這段熱度拉得穩、推得高。
就在他們剛完成第一輪分工,微信群裡沈宴發了一條簡短消息——
【把素材給我,我剪。】
語氣平平,毫無修飾,但程今一眼就懂了他的意思。
他不是“客氣幫忙”,而是主動出手,要從演員角度參與這場戰鬥。程今了解他,這人對角色的控制力極強、剪輯視角也一向鋒利,之前他自剪的角色片段曾在短視頻平台上拿下百萬播放。他不愛多說,卻極重視每一次表達,隻要出手,就意味着真要把這波熱度打得精準且漂亮。
她沒回任何客套話,隻一邊轉發素材給老賀,讓他整理一套高碼率原始文件發給沈宴,一邊迅速調整發布節奏,提前給第二輪發布空出時間窗口。
這不是第一次合作,也不是第一次沉默裡并肩而立。她知道,沈宴的剪輯,不是為了流量,而是為了給觀衆看到角色的隐秘情緒,那些藏在爆破槍戰之外的、真正能讓人入戲的底色。
果然,僅僅兩天後,沈宴剪出的“演員視角版兄弟線”花絮上線。
與第一版強調強情緒的“炸裂感”不同,沈宴這版更像一次心理軌迹的追溯:他精準選取了柳堯每一個壓抑、遲疑與情緒崩塌的細節鏡頭,與自己角色的漸變節奏交織剪輯,一秒不加廢話,三分鐘全是刀子。
配樂收斂,節奏緊湊,氛圍冷感十足,卻讓彈幕炸開——
“沈宴親自投喂,嗚嗚嗚,我大吃特吃。”
“老師,好飯,再做,哭了。”
“這不是兄弟線,這是一場互相毀滅的宿命拉扯。”
一時間,#暗潮兄弟線二刷版#悄然爬上微博熱搜榜尾,随後被UP主搬運到C站、小綠書、晉江音,全平台發酵。
有業内人悄悄轉發道:“就說這戲不是粗制濫造吧,情緒結構精得很。”
更有不少網友開始質疑——
“不是說《暗潮》被封鎖了嗎?怎麼這花絮還是上熱搜了?”
“對家買了首頁又怎樣?壓不住觀衆口口相傳。”
“有點東西欸,原來不是所有工業片都隻靠爆炸。”
漸漸地,“就算被封殺,好作品也能靠内容破圈”的聲音開始在社交平台流動起來,尚未形成壓倒性,但輿論風向明顯不再是一邊倒的唱衰。《暗潮》不再是那個“首推缺席的冷門片”,而是被點名關注的“潛力爆款”。
程今坐在辦公室,手指輕敲桌面,看着後台數據那條緩慢上升的曲線,唇角終于浮現一點淡笑。
她知道,局面正在悄悄翻盤。
眼看話題熱度終于扳回一城,程今索性趁熱打鐵,組織了一場簡短的“慶功宴”。說是慶功,其實更像是一場創作核心成員的聚會,地點選在後期基地附近一家低調的日式居酒屋,參與的也隻是導演、剪輯組、公關部,以及幾位主演。
晚宴氣氛難得輕松。導演、老賀一邊端着小酒一邊感歎:“總算能喘口氣了,感覺這一波是真從懸崖邊上拉了回來。”
柳堯也來了。他這段時間因“兄弟線”爆紅,關注度持續飙升,卻仍謙虛笑道:“我是真沒想到會被大家喜歡得這麼多。沈哥剪的那些鏡頭……讓我看完又感動又有點羞愧。”
沈宴倒沒多寒暄,隻端起杯子,輕輕碰了碰柳堯:“你有這個本事,觀衆本該看見。”
衆人都笑起來,氣氛輕快熱絡。
程今喝得不多,隻是靜靜看着,偶爾與唐夕交換一個眼神,像是在确認什麼。她舉杯環視全場,語氣不高,卻擲地有聲:“到現在為止,我們沒輸。哪怕資源拼不過對家,能在這樣的局勢下打出讨論度,就說明我們内容有人願意看。”
衆人舉杯回應,半是自嘲,半是慰藉。酒杯清脆碰撞的聲音,在這一刻,像是一次對彼此堅持的嘉獎。
但程今心裡很清楚,這場“意外翻盤”不過是第一道波浪,對家的真正攻勢還沒開始。
果不其然。
第二天一早,程今剛在剪輯室坐下,唐夕便氣喘籲籲沖進來,手機屏幕幾乎貼到她面前:“程今,看這個,永榮官宣了。”
衆人圍過來,隻見屏幕上是一條頭條新聞:
【永榮影業發布重磅通告:将于下月中旬展開多平台聯合直播,聯動三檔頂流綜藝節目,打造“倒計時引爆戰”。】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路演、首映禮、平台首頁鎖推、線下聯合打卡點,幾乎将整個宣傳節點壓縮成一場席卷市場的“輿論大掃蕩”。
所有人臉色驟變。
導演皺眉:“這不是宣發,這是轟炸。他們是要搶占觀衆所有注意力,把我們徹底壓下去。”
老賀看着新聞,喃喃道:“原以為我們終于争了口氣,結果人家壓根沒把我們那點熱度放在眼裡。”
飯桌上陷入一片壓抑,誰都明白這意味着什麼,對家不僅宣發規模碾壓,還精心掐準時間,直接與《暗潮》的定檔窗口正面對撞。如果他們成功搶跑,觀衆的眼球、資源、平台支持,全都将向那一邊傾斜。《暗潮》就會徹底淪為“話題之外”的邊角料。
程今緩緩合上平闆,臉色沉靜,眼中卻閃過迅速翻動的判斷。
她明白,對家這次調動的是全線資源,一場聲勢浩大的“封鎖行動”已然啟動。她若還想讓《暗潮》有一戰之力,就必須在成片、宣發、口碑三線同時推進,不留死角。
她掃了一眼周圍人低垂的視線,語氣平靜卻冷冽:
“後期真正的戰鬥,現在才開始。”
導演苦笑着搖頭:“好吧,那就繼續拼吧。”
所有人的目光彙聚到程今身上,她眼神沉靜如水,卻笃定有力:“我們沒有頂級宣發,但我們有最好的内容。所有精力都聚焦到片子上,把它打磨到最好。我們沒得選,就用這部片子,去和他們硬拼一場。”
沒有高調口号,也沒有豪言壯語。
于是,那天起,所有人重新歸位:
有人通宵調色,修每一幀畫面細節;
有人剪接宣傳片,反複對拍攝素材做打點;
有人一邊拉通渠道、一邊聯系二三線影院做聯動放映。
程今則帶着團隊制定對沖計劃,重新部署最後一輪物料投放與市場反制策略。她那根神經,再次繃到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