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鮮太香了”,阿嫂情不自禁地說。
“真的嗎?”李卉順勢将一塊田雞腿肉夾起來,“既如此,阿嫂便再幫我嘗嘗這鹹淡,看這個口味合适不?”
阿嫂也不扭捏,接過便吃,李卉眼見她的眼神變得清亮,“好吃,好吃,下飯。”
李卉聽到阿嫂如此說,不由想起前世,在她的家鄉裡,“湯汁别倒了,留着下面”也是對廚師手藝最好的褒獎。
如此看來,這千百年來,大夥兒對食物好吃的評價真是一脈相承啊。
事實證明,阿嫂的評價确實中肯。
阿嫂平時隻吃一碗飯的,今兒吃了一碗半;大哥吃到第三碗的時候,不好意思地說了句,“主要是這道菜煮了太長時間,我都餓得狠了,所以才添的。”
而爹娘呢,也是比平時多吃了一倍的飯。
受了他們的鼓舞,李卉自己也添了一次飯,還是澆着湯汁吃的。
因為熬煮的時間久,田雞肉被煮得軟爛脫骨,稍微用力一唆,那肉便全盤落入口中,裹着鹹香鮮麻的湯汁,着實好吃。
看着大家滿足的樣子,李卉覺得又多了一絲信心,縱然大秦沒有前世那般多的佐料來調味,但勝在食材天然零添加,還有鐵釜熬煮方式的時間加持,所以口味也不賴。這不,一向寡言的阿爹吃完陶缽裡湯汁掩映下的最後一隻田雞腿後說:
“明兒去田裡,再捉一些田雞來。”
那當然好啦,李卉在心底正琢磨,雖然大家都很捧場,但她還是知道自己今天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就是鹽放得有點多,有點過于重口,明兒她要再做,便要改進一些。哦對了,還有那黃豆醬,也沒有前世的豆瓣醬好,她打算後頭再琢磨一下複刻豆瓣醬出來,那可是做菜的一把好手啊。
這頓飯李卉做了,阿嫂便不好再讓她洗碗,趁着她幫着收碗的時候,阿娘便問:
“這種吃法之前屬實沒有嘗過,卉娘是從哪位高人哪裡學來?這道菜可有名字?”
“我瞎弄的”,卉娘嘴上很是謙虛,“承蒙爹娘喜歡,阿卉很是高興。”
“名字倒是也沒有”,因為在大秦這樣的做法很少見,“我剛看你們都吃了比之前多的飯,不如就叫“饞嘴田雞”?”
“這個好!”大哥率先響應。
當然好啦,雖然隻有這一盆菜,但大家飯量卻比之前大一倍,不是嘴饞是什麼?
“可惜咱們家不是鋪子而隻是個小吃攤,不然這饞嘴田雞一上,保準很有賣相!”
大哥又開始惋惜起來。李卉知道,這是對她廚藝的另一高标準贊美,就在她看到大家臉上的表情由一開始的驚喜到現在的惋惜,自己也有點過意不去。
因為這不是她的本意,誰讓大哥要往這個方向扯啊?
所以她趕緊又道:“小吃攤怎麼啦?小吃攤也好啊!總要一步一步來的嘛!”
本來在追求建功立業的大秦,作為一名女性,她不擅長織布就已經有些羞愧。
但現在家中有一個小吃攤,這不正好讓她發揮前世美食博主的餘熱嘛!
所以她今天這道饞嘴田雞,其實多半也存了這個心思,想讓爹娘和兄嫂放心,她做出來的菜還可以,以後也能一步步地幫着家裡打理小吃攤了嘛!
不然每逢市集,要是不農忙還好,要像現在這般又要忙地裡,又要織布,還要顧家裡,真是幾頭顧,哪頭都顧不好。
“卉娘說得對”,阿嫂很是支持她。
“要我說,卉娘既然有這個廚藝天分,随便做點都好吃,幹脆往後家裡的小吃攤你就多幫襯着點,這樣的話我們大家都有事做,不然省得我和你爹天天操心你。”
還得阿娘發話,李卉見阿爹也點了點頭,而小吃攤原本就是爹娘的,兄嫂分了家出去,他們本就沒什麼發言權,這事于是就這麼定了下來。
前世她就喜歡做飯,現在剛好接手一個小吃攤,而且她知道在大秦曆史上雖然以農為本,但商人也是靠自己的勞動能力吃飯,眼下掙錢改善家境立足腳跟最為要緊,哪裡還顧得上什麼社會地位?
李卉道了謝,也想再拿出自己的誠意來,于是就說,明天再去自家别的田裡再抓些田雞來,除了饞嘴田雞以外,再試試烤田雞,先腌入味再上炭火烤架,沒準兒後幾日逢集,小吃攤上就能多上一道菜。
燒烤的曆史由來已久,熱油一澆,火苗蹭蹭漲,誰看了不得停下來買上一串!
往後天氣還會越來越熱,燒烤自然是人們消暑度夏的首選呢!
要不前世美食博主圈裡怎麼說,夏天裡西瓜和烤串最配呢?!
“阿娘,我想讓阿嫂一起幫我,可好?”
不然人生地不熟的,反而容易受欺負,有個自家人在旁,總要好一點。
李卉曉得作為老年人最想看到的是年輕人和睦,所以阿娘也答應得很是痛快。
而阿嫂更是受寵若驚,“行的,卉妹想讓我做點什麼,你盡管吩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