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雲:
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冤相報幾時休?
早知死後無情義,省把生前恩愛勾。
林如海并無續弦之意,也不關心賈敏究竟為什麼死的,隻當是病死了。這麼些天,他也不舍得給賈敏置備棺材,一日終于舍得買了一副,又遲遲不安葬,旁人見了,心内疑惑,便問道:“如今入了夏,氣候暖了,大人這兒連一塊降溫的冰都沒有,再放到明日恐怕不行。”
誰知林如海并不睬,不假思索立馬答道:“賢兄豈知小弟敝處有一風俗,凡殡葬一事,作子孫的,并不計較什麼‘死者以入土為安’,因而殡葬之事往往因選風水,置親柩多年不能入土,甚至耽延二三代之久,都是常有的事,何必為奇。”
“令正為什麼自盡?”
“跳河那麼疼,她為什麼不去上吊?”
“尊夫人的嫁妝都到哪裡去了?”
任憑問題問得多麼刁鑽古怪,林如海都回答的面不紅心不跳,到最後甚至發起了誓。
後人有感,曾作詩嘲雲:
一朝嗚呼兩行淚,三聲議論四人聞。
五更天亮六人擡,七八個人跪下來。
九人今坐談舊人,舊人卻把今人問。
人死需比生時大,生時成敗可何懷?
悔不該與她生前過分親近,反教死别徒增痛苦!
且說賈敏去世的前幾天還跟外人叨念着春梅,逢人便說,口裡說些“神仙說的春梅合該給黛玉使”這樣的話。然而春梅名義上作為林黛玉的丫鬟,實際則為林如海的通房丫頭,隻賈敏在世時,二人不可光明正大的眉目傳情,賈敏離世,春梅又與了黛玉,二人便更不可能你侬我侬,因而每當林黛玉不在或去拜見姨娘時,此時林黛玉屋裡,自是一個人沒有,林如海便摟着春梅雲雨。
日子已久,林黛玉大了,也漸通人事,心裡也有三分明白,林如海和春梅定不可像以往那樣放肆,林如海心裡忖度着何不把林黛玉送到榮國府,好讓黛玉能攀上那位榮國府的小公子。
不過他沒想讓春梅也跟過去罷了。
他像毒蛇一樣的眼神,将黛玉從頭到尾打量一遍,最後,露出了一個莫名的笑。
林如海假意對林黛玉說了一番好話,黛玉以為自己被抛棄了,夏姨娘前來幫襯着說了兩句,因而林黛玉更不願離了林家。
林黛玉無非說什麼不願離開,願侍奉父親之句。
林如海冷笑道:“你也别作這副虛情假意!你今遠去,雖不能在家侍奉,從此我能多活幾年,也就是你仰體盡孝之處了。”
林黛玉聽了面色一白,卻喏喏不敢說話,那一刻,她覺得渾身的血都是冷的。
林如海又道:“我已年将半百,再無續室之意,我如何不知,你自小多病,身體又極弱,上無父母教養,下無姊弟扶持,今你外祖母念你,強要你前去,你就去傍你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為什麼說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