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即使過往與裴率不是很合得來,晏宴講起聽聞的他最終結局也不免唏噓。
“他在暴雨夜的河裡撈起了失足落水的男童,自己卻沒能遊得上來……後來那家人帶着徹底痊愈後的孩子回來尋找救命恩人,還上了本地新聞。”
晏宴在手機上操作了一番,遞給謝知之看當年的報道。
受助者是個七八歲的男童,和家長來山月山旅遊的。因為晚飯時在小吃街看上了糖葫蘆,家長沒給買,孩子就怒氣沖沖地哭着跑了。後來一路迷途亂走,走到了清溪河邊。
清溪河一路從山月山流下,穿過城區,但河邊也隻有白日釣魚和夜晚散步時人多,更别提那晚突降暴雨。
男童是如何腳滑墜河的,他自己也記不清。被發現的時候,他人已經躺在河灘上,有一小半身子還在河水裡沖刷,腦後有傷口流血。
發現者Y女士是從河堤上開車經過的路人,被攔在路中央的一隻流浪狗沙啞的慘叫聲叫停了車。熱心的Y女士原本以為是小狗需要幫助,靠邊停車後下來查看情況,卻被咬住褲腳一路帶到了河灘。
其實當時Y女士抱起男童往車上趕時,狗有對着河面狂吠。可見度很差的暴雨夜裡,Y女士也有仔細看過湍急的河面,并沒有發現異常。
後來是小男孩被送到醫院急救,治療痊愈出院後,才和家長提起嗆水往下沉時,聽見過狗叫,似乎還有看到過一個漂亮哥哥的臉。
——那時距事發當晚,已經過去了月餘,但家長還是帶着孩子回到山月區,在Y女士的陪同下,嘗試尋找當初可能存在的見義勇為者。
聯系上當地警局和新聞媒體後,發現最有可能是男童救命恩人的,就是月前溺亡的裴率。
他被打撈起來後,因有被驗出酒精成分,曾上過一次本地新聞——作為警醒不良青少年的反面教材。
他們去河邊祭拜裴率時,命運般遇到了當初替人求救的流浪小狗(被Y女士認出)。這家人欣然決定收養它。
這篇報道的最後,是兩張照片。一張是髒兮兮的流浪小狗被收養前的照片,估計他們尋人時,已經有随行記者,看起來很像在河邊當場拍攝。據旁邊文字描述,這是一隻未成年的薩摩耶。
而另一張……
是裴率打碼了眼睛的證件照。看起來像是高考報名征集信息時拍攝的。
照片上的人,臉型和其餘四官,與謝知之目前已知的所有裴率,都有着微妙的區别:褪去了青澀,是一種介于少年和青年之間界限不明的感覺,好看到即使透過打碼的高糊照片,也依舊有暴擊人心的魅力。
“她”突兀地想起過往怼完裴率後他常說的那句話:
“你給我等着,我總有一天超過你”。
不用再等某一天了。他永遠地停留在過去的年歲裡,永遠年輕——何嘗不是一種“超過”。
劇情裡的“謝知之”緩慢滑動着看評論時,謝知之明顯感到視線開始模糊,心上有種奇怪的感覺,甚至一時難以用語言描述那是什麼。
她分辨不出這心情究竟屬于劇情中的“她”,還是現在的她。也許她們本就分不清楚。
評論區很多“慕名圍觀,一路走好”的留言,夾雜着對他顔值和行為的極力贊美。
晏宴補充道:“這篇報道在當初并沒有引起很大轟動。但是前段時間,有人截取了這張報道中裴率的照片,發在音符短視頻某個投稿裡,一下子爆火。聚會的同學也是因此順藤摸瓜,才了解到裴率他……”
“謝知之”沉默了很久,久到謝知之以為這個場景就要結束時,“她”終于開口:“……這麼多年,我以為他應該一直有在世界上某個地方好好地活着。”
“她”沒說出來的,飛快從她心頭滾過:“當初好友請求後就再無消息……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
“結局2”戛然而止。
蓦地坐到意識空間書桌前的謝知之下意識地摸了摸臉,還好,這次沒有摸到冰冷的觸感。
謝知之抽出專門記錄裴率結局相關分析的一疊紙張:“……我來這個時間點之前,是七月三十。來之前沒有收到裴率的好友請求,說明他出事的時間段可以縮短定位在七月三十一到大一開學前。”
“這個意外,在提前知道的情況下好像不難避開。”她長長地籲出一口氣。
0807号問:“既然想到了辦法,為什麼你看起來似乎還是很難過?”
她揉揉臉,壓下莫名沉重的異樣情緒:“沒想到裴率那樣的人,在原劇情裡是這樣的結局。”
死得這樣……正義又輕易。
但确實也是她所認識的裴率,會做的選擇。
0807号道:“既然用戶你來了,現在又清楚知曉裴率原劇情的死因。這個結局目前就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避開。”
“真的有這麼簡單嗎?”謝知之難得不确定道,“避不開的可能性哪怕隻有百分之一,落到他身上,也是百分百的死局。”
“……如果直接讓裴率避開晚上去到河邊,那個原本得救的小孩是不是就會溺亡?”
0807号沉吟片刻,道:“這種可能也是存在的。所以你要放棄救裴率嗎?反正原故事線他的劇情也是溺亡。”
“怎麼可能?”謝知之頗感奇怪地盯他一眼,“兩個都要救。”
裴率在系統的目光注視中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