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大學生活(2008)
2008年秋天,一輛綠皮火車緩緩駛入成都站,載着來自四川偏遠縣城的陳小川,以及他沉甸甸的行李和更加沉甸甸的希望。走出車站,撲面而來的是這座内陸大都市特有的濕潤空氣和喧嚣。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與他習慣的甯靜鄉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深吸一口氣,心髒跳動得有些快,那是興奮,是緊張,也是對未來的憧憬和一絲未知的、難以名狀的不安。
按照錄取通知書上的指引,小川找到了前往成都大學的公交線路。搖搖晃晃的公交車穿梭在城市街道上,他貪婪地看着窗外的一切——繁華的商業區、精緻的公園、行色匆匆的路人。一切都新奇而陌生,讓他覺得自己像個初入大觀園的劉姥姥,充滿了好奇,但也隐隐感到與這個世界的隔閡。
終于到達了成都大學。校門氣派非凡,與他高中簡陋的大門簡直是天壤之别。走進校園,寬敞的道路兩旁是修剪整齊的綠化帶,遠處是現代化的教學樓群,玻璃幕牆在陽光下閃耀着光芒。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如同知識的殿堂般巍峨,綠茵如毯的運動場上已經有學生在揮灑汗水。随處可見的現代化設施讓他既感到新奇,又有些手足無措。他小心翼翼地拉着行李箱,每一步都仿佛走在全新的土地上。
報道流程比他想象中要順利一些,有熱情的學長學姐指引。他拿到了鑰匙,找到了自己的宿舍樓。宿舍是标準的四人間,上床下桌。推開門,另外三位室友都已經到了。他們各自忙着整理行李,見到小川進來,也都停下手裡的活,互相打量。
“你好,我叫陳小川。”他有些拘謹地打招呼,普通話裡帶着明顯的鄉音。
“你好!我是張偉,重慶來的。”一個身材敦實、皮膚黝黑的男生笑着回應。
“我叫李明,湖北人。”一個戴眼鏡、斯斯文文的男生說。
“馬濤,本地成都人,以後有什麼不知道的盡管問我!”最後一位室友個子高瘦,看起來很開朗。
簡單的自我介紹後,大家繼續整理行李。小川的行李很簡單,除了幾件換洗衣物,就是一些書本和生活用品。他注意到室友們的行李箱裡還有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在當時還算高端物品)、各種零食和新潮的衣物。這種細微的對比讓他内心又是一陣波動,但他很快壓下了這種感覺,專注于自己的事情。
接下來的幾天是新生适應期。有各種講座、入學教育、體檢。小川努力讓自己适應新的作息時間,适應與三個來自不同地方、生活習慣各異的室友共處。他發現,與人打交道,特别是與來自城市和不同省份的同學打交道,遠比他想象中要複雜一些。他的鄉音、他略顯土氣的穿着、他不太了解的網絡流行語,都讓他感到自己像個外來者。
他努力融入這個新環境,像一個幹渴的海綿,渴望汲取知識的甘霖。他深知,這是他改變命運、不辜負家人期望的唯一機會。
進入正式上課階段後,小川全身心投入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中。他選擇的是經濟學專業,這個在當時被認為是熱門且能學到“本事”的專業。課堂上,他總是第一個到達教室,選擇最靠近講台的前排座位。他認真聽講,一絲不苟地記着筆記,密密麻麻的字迹填滿了筆記本的每一個角落。遇到聽不懂的地方,他會緊皺眉頭,課間或下課後,他會主動去請教老師或同學。
起初,他用帶着濃重鄉音的普通話提問時,确實有時會引來身後同學竊竊私語和善意的哄笑。有一次,他問了一個關于宏觀經濟政策影響的問題,措辭不夠标準,導緻有同學小聲模仿他的口音。那一刻,他感覺臉頰有些發燙,内心湧起一股自卑感。但他很快調整過來,眼神堅定地看向老師,堅持把問題問清楚。他告訴自己,這些議論不重要,重要的是學到知識。他默然在意那些異樣的目光,隻是更加努力地學習。
他的勤奮和鑽研精神很快引起了教授們的注意。經濟學原理的王教授是一位治學嚴謹、聲望很高長者。他注意到總是坐在第一排那個眼神專注、筆記詳實的年輕人。在一次關于“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課堂讨論中,王教授提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讓大家分析。許多同學給出了教材上的标準答案,但小川在舉手後,用雖然不算流利、但邏輯清晰的語言,從一個更貼近普通人生活的角度,對這個概念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并聯系到了消費心理和市場行為。
王教授聽完,眼中閃過一絲贊許。他當場表揚了小川,稱贊他能夠跳出書本,将理論聯系實際,這是非常難得的品質。這是小川在大學裡獲得的第一次來自權威的肯定,就像一針強心劑,注入了他稍顯自卑的内心。那晚回到宿舍,他躺在上鋪,看着天花闆,嘴角不自覺地露出一絲微笑。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除了專業課,小川還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他深知,大學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提升綜合能力、拓展視野的平台。他參加了幾個社團的招新面試,最終,辯論社吸引了他的強烈關注。他渴望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在公開場合自信發言的能力。他意識到,在這個社會中,僅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能夠清晰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剛參加辯論社時,小川确實并不起眼。在社團的自由讨論環節,他很少主動發言,即使發言,普通話不标準的問題也依然存在,有時候組織語言也會有些卡頓。但在社團組織的模拟辯論中,他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邏輯思辨能力。他反應迅速,善于抓住對方言語中的漏洞和不足,提出尖銳而有深度的問題。他也能在短時間内組織起清晰有條理的論點來支持己方觀點。
辯論社的指導老師,一位年輕且充滿激情的老師,也注意到了小川的潛力。他私下找到小川,鼓勵他克服口音問題,并推薦了一些練習方法。小川像對待學習一樣對待這項挑戰。在課餘時間,他開始刻苦練習普通話。他購買了普通話練習教材,模仿廣播和電視裡的發音,對着鏡子練習口型。有時,他在校園僻靜的小路上,會小聲地朗讀報紙或課文,糾正自己的聲調和語速。室友們有時會聽到他在床簾裡發出奇怪的聲音,小川隻是笑笑,繼續他的練習。
他的努力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短短幾個月内,他的口語表達能力突飛猛進,鄉音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已經大大減輕,不再影響清晰地溝通和表達。更重要的是,他克服了在公衆場合發言的緊張,變得更加自信從容。
辯論社的校級辯論賽是學校一年一度的盛事。經過層層選拔,小川憑借出色的表現成為了院系代表隊的主力辯手之一。比賽當天,禮堂座無虛席,氣氛緊張而熱烈。小川作為二辯出場,面對的是來自其他院系的強大對手。他的對手們經驗豐富,口才流利,論點犀利。
然而,小川沉着冷靜,沒有被對方的氣勢壓倒。在自由辯論環節,他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和嚴密的邏輯推理,多次成功捕捉到對方辯手的邏輯謬誤,并用清晰、有力的語言進行反駁。他的觀點組織得條理分明,論證過程層層深入,讓人信服。當他站起來發言時,台下響起陣陣掌聲。曾經讓他自卑的鄉音,在經過刻苦練習後,已經變成了帶有個人特色的語調,反而讓他的發言顯得更加真誠和有力。
最終,小川所在的代表隊赢得了比賽。而小川,憑借他在辯論賽中的精彩表現,赢得了評委和觀衆的一緻贊賞。他被評為“最佳辯手”之一。辯論賽的勝利,讓他在校園裡嶄露頭角,許多同學開始知道經濟學系有這麼一個勤奮、有思想、能言善辯的學生。
更重要的是,這次勝利極大地提升了他的自信心。他意識到,出身、背景、甚至口音,都不是阻礙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隻要肯努力,肯鑽研,他一樣可以在陌生的環境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發光發熱。
在社團活動和學習生活中,小川也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辯論社的隊友們,有來自和他相似的農村家庭背景,同樣需要依靠獎學金和助學金生活的;也有的雖然家境優渥,但同樣勤奮好學,不驕不躁。他們一起讨論辯題,分享學習心得,也一起抱怨食堂的飯菜,一起暢談對未來的憧憬。他們互相鼓勵,在彼此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這些友誼溫暖了他初來乍到時有些孤寂的心,讓他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和校園裡感到了一絲歸屬感。
他逐漸适應了大學生活,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節奏。他不再像剛來時那樣感到手足無措,也不再過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他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找到了提升自己的方向。在辯論賽勝利的掌聲中,在與朋友們的歡聲笑語中,在圖書館泛黃的書頁裡,他仿佛看到了未來更清晰的階段。他知道,這條路雖然不容易,但他已經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小川的大學生活是忙碌而充實的。每天早上,他都是宿舍裡起得最早的那一個。天剛蒙蒙亮,他就已經洗漱完畢,然後輕手輕腳地出門,前往圖書館或者教室自習。他知道,相對于那些從小就擁有更好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的同學,他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趕上甚至超越他們。
圖書館成為了他在校園裡最常去的地方。那裡涼爽、安靜,有着他渴求的浩瀚書海。他不僅借閱專業相關的書籍,還廣泛涉獵經濟史、哲學、社會學等領域的著作。他相信,廣博的知識儲備才能讓他擁有更深的洞察力。在圖書館的角落裡,他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除了吃飯休息,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沉浸在書本的世界裡。厚重的眼鏡框下,那雙曾經帶着些許迷茫的眼睛,變得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有神采。
課堂上,他總是積極互動。有時候,一個概念他可能需要反複琢磨好幾次才能完全理解。但他從不畏懼提問。他記得王教授的鼓勵,也記得自己來這裡的目的。他知道,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每一次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都是一個學習和進步的機會。
他的勤奮和優秀的學習成績不僅赢得了教授們的贊賞,也讓他在同學中赢得了一定的聲譽。有些同學開始主動向他請教問題,或者邀請他一起組隊完成課程項目。小川總是樂于分享和幫助,他發現,在幫助别人的過程中,自己的理解也會加深。
宿舍生活是大學四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張偉的熱情直爽、李明的沉穩内向、馬濤的幽默風趣,讓這個小小的空間充滿了生機。他們一起讨論功課,一起玩簡單的紙牌遊戲,一起分享各自家鄉的特色。小川也漸漸向室友們敞開了心扉,講述了一些自己家裡的事情,講述了他來到這裡的艱難和決心。室友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都對小川的經曆表示理解和敬佩。張偉常常會開玩笑說:“小川,等你将來發達了可别忘了我們這些同宿舍的兄弟啊!”小川總是笑着回應:“那當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