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作為本地人,對成都非常熟悉。他偶爾會帶着小川和室友們去體驗成都的特色小吃,去錦裡、寬窄巷子感受這座城市的曆史文化。小川第一次吃到正宗的四川火鍋時,被辣得直流眼淚,但心裡卻感到一股暖流。他看到了這座城市的另一面,不僅僅是高樓大廈,還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充滿煙火氣的生活。這些經曆讓他更快地融入了這座城市,也讓他對未來在這裡生活和發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辯論社的生活占據了小川很大一部分課餘時間。每周的例會、訓練、模拟辯論,都要求投入大量精力。社團指導老師姓趙,是一位剛從名校畢業不久的碩士。趙老師年輕有活力,對辯論充滿熱情,也對學生非常有耐心。他看到了小川身上那種質樸但極具潛力的光芒,給了他很多額外的指導。從如何構建論證框架,到如何運用辯論技巧,再到如何控制場上情緒,趙老師都傾囊相授。
小川不僅僅是聽從指導,他會主動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想法。他會将經濟學中學到的邏輯分析方法運用到辯論中,讓他的論證更加嚴密和富有說服力。他的進步速度讓趙老師和其他社員都感到驚訝。
在備戰校級辯論賽的日子裡,他們整個辯論隊幾乎是泡在一起。一起查閱資料,一起讨論辯題,一起進行反複的攻防演練。小川和隊友們建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隊長是一位大三的學姐,沉穩大氣,她在團隊中起到了很好的領導作用。一辯和三辯也各有特長,他們是一個緊密配合的整體。
那場校級辯論賽的辯題是關于“城市發展應該優先考慮經濟效益還是環境保護”。這是一個典型的兩難辯題,雙方都有充分的論據。小川作為反方二辯,負責駁斥對方一辯和二辯的觀點,并鞏固己方陣地。他在自由辯論環節的表現堪稱驚豔。當對方辯手提出一些看似無懈可擊的數據和案例時,小川能夠迅速抓住其中隐含的條件限制或适用範圍問題,進行有力反駁。他用準确的經濟學概念和邏輯,分析了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可能帶來的長遠環境代價,并引用了一些環境惡化導緻經濟衰退的例子。
他的發言不僅有理有據,而且充滿激情和感染力。他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都铿锵有力,直擊人心。他提到了自己家鄉曾經因為過度開發而遭受的生态破壞,用個人經曆為環境保護的立場賦予了更深的情感色彩。
比賽結束後,觀衆席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許多人站起來為他和他的隊友們鼓掌。那一刻,小川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勝利的喜悅,更是一種被認可、被理解的成就感。他知道,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僅僅因為口音就被議論的農村孩子了。他在這裡,用自己的努力和才華,赢得了屬于自己的尊嚴和位置。
那晚的慶功宴上,趙老師端着一杯飲料(小川不喝酒),走到他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川,你表現得太棒了!你讓我看到了辯論的潛力,也看到了堅持和努力的力量。”
隊友們也紛紛過來向他祝賀。“小川,你簡直是我們的定海神針!”“你自由辯論的時候,我感覺對方完全被你壓制住了!”
在大家的贊揚聲中,小川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快樂。這些朋友,這些肯定,是他大學生活中最寶貴的财富。他知道,他已經成功地邁出了融入大學、融入城市的第一步。
除了學業和社團,小川還關注着學校裡的各種信息和機會。他申請了助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這些成為了他重要的經濟來源,減輕了家裡供養他的負擔。他非常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資助,知道它們是自己繼續學業的保障。
他也開始關注各種校園招聘和實習信息,雖然當時離畢業還早,但他希望提前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便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習方向。他會去聽一些成功的校友講座,聽他們分享創業和工作的經驗。這些都像一個個小小的火花,在他心中點燃了對未來的憧憬。
回望大一這一年,陳小川經曆了從最初的陌生和不安,到逐漸适應和找到方向的轉變。他通過不懈的努力,在學業和社團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建立了初步的人脈圈。他證明了自己不僅能夠跟上大學的節奏,還能夠在這裡脫穎而出。他的自信心大大增強,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知道,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但這個開始,已經足夠讓他感到驕傲和滿足。他已經不再是那個畏畏縮縮的鄉村少年,而是在大學這片沃土上,開始茁壯成長的青年。
大一的時光,像指間的沙粒,悄無聲息地流逝。小川将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除了固定的課程和社團活動,他還會抽出時間去體育場跑步,或者和室友們一起打籃球。他知道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尤其對于他這種需要長期保持高強度學習狀态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在體育場上揮灑汗水的時候,他能夠暫時忘記學習的壓力和内心的焦慮。看着籃球劃過天空,準确地落入籃網,或者聽着跑步時自己均勻的呼吸聲,他的内心會感到一種平靜和力量。張偉和馬濤都是運動愛好者,他們經常約小川一起。雖然小川的技術不如他們純熟,但他總是全力以赴,享受那種團隊合作和競技的樂趣。李明則更喜歡在場邊看着或者安靜地散步。
宿舍裡的夜晚,往往是最放松的時刻。熄燈之後,四個人會躺在床上,天南海北地聊天。從當天的課程内容,到校園裡的八卦,再到各自家鄉的風土人情。小川也學會了聽懂他們的方言笑話,雖然有時還是需要馬濤翻譯一下。這種輕松的交流讓他感到親切,也幫助他更好地了解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他記得有一次,大家聊到了未來的職業規劃。張偉說想考公務員,圖個穩定。李明說想繼續深造,讀研究生,以後搞科研。馬濤則對創業很感興趣,想開一家自己的公司。輪到小川時,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我想先努力把專業學好,将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穩定下來後,希望能有機會幫助更多像我一樣從農村出來的孩子。”
他的話讓宿舍裡短暫地安靜了一下。張偉拍了拍他的床闆,說:“小川,你的志向真偉大!不過我覺得你肯定能做到,你這麼拼!”李明也點頭表示贊同。馬濤則笑着說:“小川,你先努力賺錢,等你賺到大錢了,哥們兒跟你一起去搞慈善!”
這些對話讓小川感到溫暖。他知道室友們是真心鼓勵他。他也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不同的生活選擇和人生軌迹。這讓他的視野更加開闊,不再僅僅局限于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
除了專業課和辯論社,小川還參加了一些學院組織的講座和活動。他曾聽過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來學校講座,雖然有些内容他當時還理解得不是很透徹,但那種站在學科前沿、分析國家和世界經濟大勢的高度,讓他深感震撼。他意識到,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理論,更是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的工具。
他也參加過一次關于“大學生創業”的講座。聽着那些年輕的創業者講述他們如何從零開始,如何克服困難,如何最終取得成功,小川内心澎湃。雖然他當時的重點是學習,但創業者們身上那種敢闖敢拼的精神,那種對夢想的執着追求,深深地感染了他。他在筆記本上記下了很多關鍵點,比如市場調研的重要性,團隊合作的必要性,以及面對失敗時的心态調整。
在這些活動中,小川也認識了一些其他專業的優秀同學。他們來自不同的院系,有着不同的興趣愛好,但都同樣對未來充滿熱情。與這些優秀的人交流,讓小川不斷地審視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後努力改進。
他學會了使用學校的計算機房,學會了上網查詢資料,學會了使用Office軟件制作文檔和演示文稿。這些看似簡單的技能,對于一個之前很少接觸電腦的農村孩子來說,都是需要一點點學習和掌握的。他沒有因此感到羞愧,反而覺得每一次學會新東西都是一種進步。
他也注意到,校園裡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同學。有的同學成績優異,才華橫溢;有的同學熱衷于社交,人脈廣泛;有的同學家境富裕,出手闊綽;也有的同學像他一樣,依靠助學金和勤工儉學來維持生計。他觀察着他們,思考着他們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他沒有評判,隻是默默地學習和反思。他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适應和應對這個世界。
有一次,小川在圖書館學習時,看到一個穿着時尚、打扮入時的女生正在用一台非常輕薄的筆記本電腦,而他自己用的還是學校機房裡那種老舊的台式機。他心裡沒有嫉妒,隻是一種淡淡的感受。他知道,這是他們之間物質條件的差距。但他更清楚,他來這裡不是為了攀比物質的,是為了獲取知識,是為了改變命運。他低下頭,繼續看自己面前厚厚的書本,更加專注。他相信,知識是他最強大的武器。
第一學年的期末考試,小川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他拿到了國家勵志獎學金,這筆錢對他來說意義重大,不僅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更是對他努力的最好肯定。他第一時間打電話回家,告訴了父母這個好消息。電話那頭,母親激動得聲音都有些顫抖,父親雖然話不多,但小川能感受到他語氣中的驕傲和欣慰。繼父也在旁邊說了些鼓勵的話。這些來自家人的支持和肯定,是他前進的最大動力。
暑假,小川沒有選擇回家,而是在學校找了一份勤工儉學的工作——在圖書館做管理員。這份工作雖然辛苦,工資也不高,但能夠讓他留在學校,繼續利用學校的資源學習,而且還能省下一筆路費。在圖書館工作的日子裡,他不僅賺取了生活費,還對圖書館的藏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時候還能趁着間隙快速翻閱一些感興趣的書籍。
暑假期間,校園裡的人少了很多,顯得有些空曠。小川在空蕩蕩的圖書館裡,有時會感到一絲孤獨。但他很快就會調整心态,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學習上。他知道,孤獨也是成長的一部分。他在這個夏天,提前預習了大二的部分專業課程,為新學期的到來做好了準備。
當新的學年即将開始時,陳小川已經不是一年前那個忐忑不安的鄉村少年了。他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也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他對大學生活已經不再陌生,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結識了朋友,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他已經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向着他心中的理想,繼續前行。
他站在宿舍樓下,看着陸陸續續返校的同學們,臉上帶着淡淡的微笑。陽光照在他身上,仿佛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他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但他已經不再害怕。因為他擁有知識,擁有朋友,更擁有那份永不放棄的決心。第15章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那是他蛻變的開始,是他走向更廣闊世界的起點。他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