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
愛玲從武漢回滬,才下了火車便奔到共濟社三社,一是監督工期,二是與婉凝分享她從武漢籌得捐贈的好消息。
婉凝自是喜上眉梢,卻也和她商量另一件事,近來上海營造之事盛行,營造工人缺口大,她想推薦共濟社休養的青壯年和被退伍的散兵往營造工地謀差事,而上了年紀的,也可以到營造工地上去送綠豆湯、小馄饨,自食其力,在謀生初期,共濟社依舊提供床位;另,鼓勵念過書的少年參加中學會試,成功入學的則替他向學校申請助學勞動和助學金,一來解決共濟社床位和經濟吃緊的問題,二來慢慢真正做到“授之以漁”。
文钰又提議共濟社可以開設手工藥皂廠,一方面供社内使用,若有餘量也可賣給弄堂鄰居,添補用度。
愛玲啧啧稱贊,不想婉凝進步頗大,為之高興。事不宜遲,愛玲、婉凝、文钰三人便按照婉凝的思路,規劃行動,兵分三路安排執行。
近來劉府還有一件喜事——芮香的孩子在陳墓老宅降生,是一個早産男孩,取名夏鋒。夏管家本是劉府住家遠親,如今親上加親,劉父又送了夏家一家米鋪、一家茶葉鋪子,因着老太太長期卧床,不見起色,文璟、愛玲又忙于公務,便讓文琦一家、文琮、婉凝并文钰回老宅賀喜。
午間吃了席面,衆人見過芮香和滿月的男娃,便自由活動應酬。
靜怡卻拉着文琦在偏廳沒人處道,“什麼八杆子的親戚,一個是你爹早出了五福的遠方親戚,一個是你阿奶随口認了的幹孫女,生個孩子便領得兩處鋪面,你生兒子時都不見有這麼好的待遇!“
文琦不願聽靜怡碎碎念,安慰她道,一個是在紹興的米鋪,一個是在福建的茶葉鋪子,平日裡都聽你嫌棄那些地方偏遠閉塞,不願走動的,讓夏叔叔家去打理,不也省事?“
“這能一樣嘛?原來夏管家打理,是為着劉家打理,銀錢進的是劉家的口袋,現如今,他是為自家打理,銀錢進的是夏家的口袋。原芮香和夏家成親時老太太也是送過嫁妝的,現在又…“靜怡插着雙臂又道,“我竟也忘了更重要的事,你家鄉下的這些産業都是夏管家在管,父親原讓你每月查賬對照,你是不是從未用心做過,不知道内裡還有多少虧空罷?”
文琦隻覺得頭昏腦脹,無奈道,“可算是回老宅安生一日,侬能不吵架伐?”
“真真是不中用啊,看來以後老宅的賬,我要替你拿拿主意的。”靜怡搖着頭回房去了,晾着文琦自覺無趣。
芮香抱着孩子與文钰、婉凝在花廳逗孩子,夏至秋則和文琮在外頭下棋,二人言談間也聊到實事變化、昆山經濟、營造興起,聊到起勁時,夏至秋又對文琮道,“近來有些承接營造的散戶生意并不順意,聽聞三少奶奶家茜墩的老宅也在待價而沽。“
“怎麼回事?“
“顧氏在金陵做營造生意,本就趕鴨子上架,去年政府西遷,爛尾工程頗多,今年剛有好轉,顧氏卻已經被拖垮了,老宅放出消息來也有兩周時間了,若要入手,現在算是好時機。“
文琮沉吟不語,放下棋子,才道,“找人幫我做件事。”